节约办喜宴乡村沐新风
——奉贤南桥镇杨王村农家会所见闻
摘要:过去,乡村办喜事,更多讲究的是排场,菜品不仅要丰盛,更要满盆满碗;既要让亲戚朋友吃的好,也要让自己脸上有面儿。但在提倡“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的今天,传统风俗如何破旧立新?
中国发展网讯 过去,乡村办喜事,更多讲究的是排场,菜品不仅要丰盛,更要满盆满碗;既要让亲戚朋友吃的好,也要让自己脸上有面儿。但在提倡“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培养节约习惯”的今天,传统风俗如何破旧立新?最近,在奉贤区南桥镇杨王村,这个全国文明村,有一户农户就积极响应,带头节约办喜宴,让乡村也能沐浴在“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新风尚中。
上周末,在杨王村农家会所里,正在举办一场升学宴。虽然,蒸菜、炖菜、炒菜,鸡、鸭、鱼、肉,虾、螃蟹、老鳖样样有;热炒和汤菜,甜的和咸的,也轮流上,但在宾客们筷子舞动中,不一会儿,盘里的菜就下去了一大半。据掌勺厨师沈泳涛介绍,目前,乡村普通人家办事,每桌的标准在2000元-4000元左右。按照传统风俗习惯,请人吃饭,菜不仅要多备,还时兴餐具大、盛得满,餐桌上的菜大多只吃一半,上慢一点的菜甚至连筷子也没怎么动,“所以才有了农村办事要连吃三天的说法”。但自从接了“这个单”后,沈泳涛发现,和一般的喜宴不一样了,“我从事厨师30多年了,东家按照桌数配菜,做到不浪费的,还真不多见。”
事实也确是如此,“有多少人就配多少菜”,在乡村,大家办喜宴不太会做出这个选择,因为大家都觉得“脸上不光彩”。下这个决定,对于土生土长在村里的老夫妻——戚火官和谢明娥来说,更是不容易。“一方面,自家办事请吃饭,菜不够,也没有大菜压阵,总觉得亲戚要说闲话;另一方面,不少亲戚朋友都随了礼,吃好喝好也是应尽的礼数。可女儿戚林妹、孙女翁祯怡的思想比较新潮,坚持不要铺张浪费。”老两口很纠结,到底是选“一般”、“中等”还是“高级”菜,一直拿不定主意。办宴前天,一家老小还在为“点菜”的事,开“家庭会议”。“农村有句俚语叫:‘若要好,老做小’,让小辈们开心、满意,才是办这次喜宴的目的。”最后,老两口还是放下了坚持,按照桌数、人数,选择了菜品丰富、菜数中等、菜量适宜的菜单。
虽然这个选择,在老夫妻两心里,不是“上上选”,也好像“不够体面”,但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却得到了很多亲戚朋友们的现场点赞。“50后”太爷爷谢林弟说,“我们小的时候,是没什么东西吃的,不要说光盘了,为了填饱肚子,盘子都舔的很干净。所以生活好了,也不应该忘记当初我们没有什么东西吃的苦头。”“70后”干妈阮冬梅坦言,按照传统经验,请人吃饭,菜多备一些是习惯,“但随着时代在改变,慢慢地,我们的思想也应该转变过来。其实按人数按量适量的点单,不会产生更多浪费,是很好的。”“90后”表姐高珏,也颇为支持这种做法,“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不在意吃的多而是吃的好,追求的是那种健康的饮食方式。”
亲友们给予的支持和赞誉,大大出乎老两口意料。戚火官说,虽然决定响应号召,办喜宴稍微节约一些,但心里原本担心亲戚朋友觉得小气,“现在看来,大家都吃的还可以,都蛮满意的。”
其实,带头节约办喜宴,提升的,不仅是操办者自身的“浪费可耻、节约为荣”新理念,更像涟漪一样,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家人、亲戚、朋友,也放下“面子”,勇做“光盘族”。在喜宴接近尾声时,就不少亲友纷纷向东家讨要打包袋,主动加入到打包行列中,引领喜宴“光盘”新风尚。42岁的姐姐谢辉英就把一只酱鸭放进了打包袋,“也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做到‘光盘’。”
这场小小喜宴上发生的故事,还没等日落,就已在村里传开了。村民高建红说,“吾伲也要学习先进,拒绝铺张浪费。”她还把“勤俭节约”作为家训,鼓励全家积极践行。
如今,这样的村民,在杨王村,越来越多。(孙燕)
编后语:喜宴大操大办,大多面子作怪。办喜宴,重在彼此沟通,传递友情,而不是相互攀比。当前,随着“光盘行动”的不断推进,奉贤这户农户率先将宴请与浪费解绑,就值得我们学习。就像亲戚朋友说的那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喜宴的需求也应该随之从“吃饱”向“吃好”转变,而高质量的菜品和适度的菜量往往更会提升喜宴的质量。喜宴虽简,但气氛不减,这就是最好的喜宴。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