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 点击搜索
首页 综合新闻 正文

奉贤区头桥街道:破茧重生,焕新蓄势归来

从“家具之乡”到产城新境的蝶变之路

2025-07-31 16:19 解放日报

摘要:迎着新时代的潮头,距临港新片区核心区仅15公里,可享受“临港政策+奉贤资源”双重红利的头桥街道始终以“高度”谋篇、“广度”布局、“温度”润色,以破茧成蝶之势,绘就一幅产城融合、城乡共兴、人民幸福的壮美画卷,为地区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在奉贤东翼,有一片承载着百年记忆的土地——头桥。从上世纪60年代“木匠之乡”的萌芽,到90年代“上海家具看奉贤,奉贤家具看头桥”的辉煌,再到进入新世纪之后,发展动能暂遇瓶颈,头桥的命运轨迹里,镌刻着上海郊区产业转型的阵痛与重生。

近年来,随着管理体制的优化升级,头桥迎来了发展新起点——这股变革之力,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散了历史的尘埃,唤醒这片土地的无限可能。终于在见证无数风雨沧桑后,迎来了破茧重生的历史机遇。

迎着新时代的潮头,距临港新片区核心区仅15公里,可享受“临港政策+奉贤资源”双重红利的头桥街道始终以“高度”谋篇、“广度”布局、“温度”润色,以破茧成蝶之势,绘就一幅产城融合、城乡共兴、人民幸福的壮美画卷,为地区发展注入勃勃生机。

高度

党建引领铸魂 文化传承聚力

头桥的故事,始于一把刨子、一块木料。上世纪60年代,当第一批头桥村民放下农具拿起木匠工具时,没人能想到,这里会成为辐射上海乃至长三角的“家具之乡”。然而,快速扩张带来无序生长的隐忧。90年代起,缺乏规范引导的“小作坊式”家具厂如雨后春笋般遍布村落,带来流动人员激增、环境污染严重、产业能级低下、重大安全隐患等诸多问题。

十多年前,头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退了上千家问题家具企业。阵痛之后,产业空了,但遗留的问题却没走: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乡村道路破损严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80年代的老建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低迷。地处奉贤、浦东两区七镇交界处,尴尬的区位让头桥的城市管理、公安执法等力量配置薄弱。

“再难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2024年7月,经上海市政府批复,头桥街道正式析出成立。这一决策背后,是对民生需求的深刻回应。头桥获得自主治理权,得以集中力量解决历史欠账。一年过去,很多居住在头桥的老百姓都有类似感受:头桥变得不一样了。

这种变化背后,核心是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思想引领的政治高度,是头桥破浪前行的定盘星。自街道揭牌成立以来,街道党工委将党建引领贯穿治理全链条,有效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力量,构建“大家事大家管”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在“党建引领多格合一”治理体系下,头桥街道将党建网格与综治、城管等网格深度融合,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任网格长,并建立网格临时党支部,形成“一线指挥部”,通过党政力量与来自物业、商户、新就业群体等社会力量形成合力,织密建强组织体系,夯实治理根基,高效解决“围墙内外”难点问题。

在第二网格瓦洪公路,曾困扰多年的“马路菜场”顽疾,通过网格党组织统筹协调,一手抓蔬菜自产自销管控点规范化建设,一手抓无证占道设摊的严厉打击,终使道路畅通、环境焕新。大庆西路餐饮油污横流问题,通过网格“党建联席会议”,引入免费油污收运服务并建立长效监管,根治环境痼疾。这种“穿针引线”的治理模式,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高效能治理实践。

街道推出“紫藤花开”基层治理品牌,强化党建引领、多元参与,重点开展六大治理项目,构筑共融共生、善治花开的幸福图景。在“紫藤花开”党群微家,居民、商户、新就业群体围坐畅谈,43项治理难题在协商中化解。比如老旧小区物业缺位,第一网格临时党支部牵头成立“居民议事会”,选聘新物业、设立“共管资金池”,让失管小区重焕生机。“党员冲在前,群众跟着干”,这是头桥干部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治理效能提升的密码。

另一方面,精神传承的价值高度,也为头桥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在北宋村,抗日烈士纪念馆献花缅怀的人们总是络绎不绝。80多年前,头桥地区就是上海郊区抗日烽火的主战场之一,由朱亚民带领的淞沪支队,曾多次在这里开展抗日游击行动,有力抗击日伪军的“清乡”烽火。多年来,头桥深挖红色文化根脉,讲好红色故事,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高超的木作技艺,造就了头桥地区“上海家具之乡”的美誉。尽管昔日的“家具之乡”经历产业转型阵痛,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并未湮灭。如今,头桥仍有许多传承这份匠心的手艺人,在木作技艺中蕴含的智慧与温度,依然能让现代人为之着迷。如今,这份匠心也正融入新兴产业,红色基因与工匠精神交融,铸就头桥砥砺奋进的精神高地。

广度

全域协同发力 城乡融合共荣

头桥街道的发展,绝非单一领域的突破,而是以“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为导向,在产业、民生、生态、农业等宽领域协同发力,构建“全域提升”的发展格局。

头桥的复兴,离不开产业的涅槃。曾几何时,这里的家具企业“家家点火、户户冒烟”,而如今,转型的种子已在这片土地扎根。一方面,面对产业基础薄弱、外迁压力,头桥精准锚定绿色包装、智能装备双赛道,对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积极布局新兴产业。今年上半年,头桥街道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049万元,同比增长49.3%,还引入安姆科集团研发可降解医疗包材,对接福龙马集团落地智慧环卫项目,形成“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的产业雏形,为头桥地区实体经济发展培育了后劲。

同时,聚焦“腾笼换鸟”,以空间再造蓄势能。浦南开发区1.0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十五五”期间,街道计划推动收储500亩以上产业用地,瞄准绿色包装、智能装备,为重大项目落地腾出空间。

在乡村,一场农业革新也推动头桥的产业转型。在蔡家桥村,街道携手上海交通大学打造“AI+有机智慧农场”,将通过纳米气泡灌溉、智能巡检机器人、AI环控中枢等四大系统,实现茄果、叶菜等温室生产智慧决策和智能控制,为未来智慧农业提供方向。

头桥和美新图景,离不开城乡融合的空间广度。街道班子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直面亟待解决的“民生清单”。如今,社区长者食堂建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功能提升、4.6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9条段排水管网设施更新和积水点位改造等民生项目相继完成。眼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标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也均在加速推进中,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切实提升城镇人居水平。

头桥街道下辖11个村,林、水、田等乡村资源丰富。为改善乡村面貌,注入发展动能,街道也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高标准粮田、高标准设施菜田等农业项目支持,依托优质乡村资源禀赋,探索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去年,街道还开通了覆盖5个村11公里的首条乡村巴士,实现了区域公交零的突破,让农村老百姓也能在家门口坐公交出行。

温度

一枝一叶总关情 民生为本暖人心

秉持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所展现出的温度,是头桥最温暖、最动人的底色。面对高达33.6%的老龄化率以及公共服务短板等现实问题,街道精准施策、全力破解。民生短板的有效补齐,不仅体现在直观可见的变化之中,更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居民的切身感受里。

养老服务方面,去年正式改建完成的社区长者食堂,为全街道老年人提供优质的老年助餐服务。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在功能提升后,引入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为老年朋友精心组织丰富多彩的日间照料、文娱健康、便民服务等各类活动。自今年年初运营以来,已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10场,吸引3.6万人次参与。65岁的张阿婆开心地说:“每周的活动内容都不一样,有绘画、跳舞、手工、戏曲等,每天都过得特别充实、开心。”

医疗卫生方面,街道与交大医学院、奉贤区中心医院等单位合作,每月走进居村开展健康管理、医学科普讲座。今年三季度起,街道还将邀请交大医学院附属八家医院专家到老百姓身边问诊,开具导诊单,帮助链接专家和医疗资源,积极回应老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

眼下正在提标改造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将配置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图书馆、健身房、社区宝宝屋等功能,推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更加丰富、服务更加便利。

在今年毕业季前夕,头桥街道提前谋划,围绕大学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需求,动态追踪大学生群体信息,并建立专属数据库。同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精心推出“青苗营”就业加速计划,旨在增强头桥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其就业成功率。此外,街道还建立了区首个受理中心就业见习基地,通过校企联动搭建个性化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开设“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班,提供专业的职业指导、科学的招聘规划等各项优质服务。这些精准对接的“贴心举措”,让年轻人在就业道路上不再感到孤单无助。

“头桥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从历史的辉煌中转身,在时代的浪潮里重获新生。头桥街道的华丽蝶变之路,是在“高度”引领下坚定战略定力的体现,是在“温度”浸润中顺应民心所向的实践,是在“广度”开拓时精心擘画发展格局的成果。谈及街道未来的发展思路,许多头桥党员干部都以“紫藤”为喻:党组织如同支撑治理体系的坚实藤架,广大党员恰似深入群众的坚韧藤蔓,而多元共治主体则是绽放的绚丽花朵。

站在全新的发展起点上,头桥人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昔日“家具之乡”所蕴含的匠心,巧妙熔铸于智能制造的精密、智慧农业的创新以及民生关怀的细腻之中。当藤蔓向着阳光奋力攀爬生长,这片土地必将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更加璀璨夺目的新图景——一个产业振兴、城乡融合、宜居宜业的“新头桥”,正从宏伟蓝图逐步走进现实,在浦江之南实现精彩蝶变、蓄势崛起。(沈思怡)

责任编辑:倪珺

(原标题:头桥街道 破茧重生,焕新蓄势归来 从“家具之乡”到产城新境的蝶变之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