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烂泥地”变“网红村”探索国际大都市背景下 乡村振兴产城乡一体化发展“吴房新模式”
——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调研报告
摘要:2018年7月,吴房村入选上海市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抢抓乡村振兴这一发展契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源在人才”为建设发展思路,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建设开发和运营机制,成功激活乡村沉睡资源资产。
青村镇是“中国黄桃之乡”。坐落于镇西南的吴房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种植黄桃树,几十年后面临“地老、树老、人老”的困境。2018年7月,吴房村入选上海市首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抢抓乡村振兴这一发展契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源在人才”为建设发展思路,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建设开发和运营机制,成功激活乡村沉睡资源资产,让昔日烂泥地变为今日“桃源十景”网红村,走出了一条“乡村形态、城市品质、自然肌理、多元化居民”的国际化大都市郊区建设的新路,以对全市其他区域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聚焦“塑形”
打造海派特点、水乡韵味的新农村
过去,吴房村毫不起眼。灰暗、低矮的农房,破损不便的村道……除了深藏村里的一颗百年老榆树、一幢百年老屋,能唤起本地人的共同记忆外,几乎说不出什么故事。作为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吴房村聚焦“塑形”,围绕“环境美、和谐美、产业美、人文美、生活美、活力美”,打造海派特点、水乡韵味的新农村,绘就了“桃源十景”的“山水画”。
一是突出规划先行,构建统一空间布局。遵循先策划、后规划、再设计、再建设的“四步法”,充分利用江南水乡赋予的自然生态禀赋,注重创新与传承相结合,引入全域设计理念,将视野所见的每一处风景,都纳入综合设计范畴,着重对现有田园景观、文化古迹、建筑外貌进行统一设计保护引导,在对古宅、古桥、古牌坊等历史文化古迹资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修旧如旧,并融入海派民居特色,营造“绿田粉墙黛瓦、曲径回廊古木、小桥流水人家”的整体风貌。
二是突出“打包立项”,整体推进村庄改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改变过去单项审批、单项建设流程冗长,多头验收标准不统一的旧模式,捅破制度的天花板,集中采用整体打包立项、EPC统一设计、采购、施工新模式,整合房建、道路、水系、公建配套、景观绿化等多部门、多专业,统一打包至发改委立项,并采用勘察设计施工一体化招标方式,进一步集中各类资金、资源,减去不必要的程序环节,降低过程损耗。
三是突出生态文明,着力改善乡村环境。全面开展水系改造,以疏浚形成的自然河道补充芦苇、花叶芦竹、蒲苇等本地水生植物,提升野趣、净化水质。建设入口景观、美丽庭院、蔬菜田园、道路景观6.2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00%。结合村民生活品质改善及发展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高标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供水管网、电力、通讯、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改造。
四是突出以人为本,优化公共服务配套。以生活驿站、睦邻四堂间等为载体,通过“三社联动”,努力为老年人提供静心、贴心、细心的服务。引入专业养老机构“椿熙堂”入驻生活驿站,搭建医疗、文教、就餐、智慧养老等多功能养老平台,满足村民日常生活基本保障功能和文化娱乐多样化需求。目前17幢31套颐养公寓和1所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聚焦“铸魂”
点燃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乡村的“重新塑形”,转变了村民的态度。吴房村留守的12户村居家庭中,多年来一直期盼通过摇号“进城上楼”。今年根据相关政策,他们可以全部动迁,但意外的是最近村民突然放弃,没有一家选择离开。有人坦露心声:“村子大变样、人气上来后,村居月租金能有三四千元,动迁安置的大居租金只有一千多元。这笔账,明眼人都会算。”从“塑形”到“铸魂”,吴房村振兴背后,是国资先行、撬动社会资本和各方资源、村镇级集体经济共同参与开发运营的市场化模式。通过国资示范探路,撬动社会资本,吸引“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文化”等优势资源融入乡村,成为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一是坚持以机制创新为突破,探索资本混改新模式。搭建多方参与、优势互补的运作平台,成立胤腾、桃源里、思尔腾三大平台公司,分别负责开发建设、资产管理、招商运营。其中,胤腾公司围绕乡村振兴、园区开发、新市镇更新等项目,开展全镇域开发建设;桃源里公司通过深化“三块地”改革,盘活沉睡资源资产,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思尔腾公司集农业生产、旅游观光、农产品种植、精品民宿开发、招商运营为一体,通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发展。吴房村一期项目一经落成,就迅速引入上海美院乡村艺术中心、中国美院乡村工作站、著名国画家吴山明大师工作室、亦师亦友艺术家组织、越剧演员吴群工作室等27家企业、机构,有些已完成装修,有些甚至开始办公。思尔腾公司还与市农科院、江南大学食品研究中心合作,正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黄桃产业园。各市场主体后续还将以基金为通道,继续整合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政府等多方力量。
二是坚持以产业融合为重点,提高村域整体发展能级。围绕“黄桃”特色产业,积极引入工商资本,培育扶持新型业态,通过整合院校、深加工、电商营销等行业领先资源,形成产、加、销、服务为一体的合作经营模式,着力打造“东方桃源”项目,大力开发“十里桃花”观光路、黄桃特色餐饮、生态垂钓、半山艺和桃源里特色民宿等乡村旅游资源,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推动“黄桃+文创+旅游”农商文旅多产业、多要素发展。如做大产销对接,建立黄桃分拣系统,打造“桃你喜欢”等自营电商交易平台。
三是坚持以“三块地”改革为抓手,稳步推进村民集中居住。按照“城镇集中居住为主、农村集中归并为辅”导向,制定2019年度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推进计划,建立2019-2022年农民相对集中居住项目库,分步骤推进村民集中居住工作。建立“政策超市”,提供宅基地置换、异地集中建房等五种政策途径,鼓励农民自愿选择,推进集中居住。目前已完成核心区61户宅基地房屋20年租赁流转。预计到2035年,全村将集中居住257户,腾挪宅基地247.8亩。
四是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提升村民获得感、满意度。构建“租金+股金+薪金”的村民收益模式,“租金”包括村民承包地流转租金和宅基房租金,平均每户年租金4万元;“股金”包括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入股分红及村民自愿个体入股分红;“薪金”是通过对现有农民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后,农业旅游服务人员和农业产业工人按月领取工资。比如目前正在推进的“守护家园”项目,通过开发物业管理岗位及颐养公寓服务管理岗位,吸纳村内富余劳动力,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聚焦“合力”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新动能
在积极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过程中,吴房村依托党建“牵引力”,激发群众“创造力”,转变成发展“内生力”,形成“协同联动”的格局,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政治引领、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形成干群齐心的干事氛围。实施“堡垒工程”,把最懂农村工作、最有闯劲干劲、最能攻坚克难的干部配到农村一线担任党组织书记岗位,大力培养选拔年轻有为、群众公认、德才兼备的村干部充实到基层组织班子,形成了凝聚力强、战斗力强、创造力强的吴房村两委班子。培育“红色先锋”,在“五违四必”整治、水环境治理、村容清洁、增绿护绿等工作中冲锋陷阵,发动全村党员积极参与红色村居建设、党员建新功行动、党员责任区认领及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注重“三治融合”,形成基层治理法治氛围。以自治为基,村民们共同制定《美丽乡村·美丽约定》及《宅基公约》,自发组建“行走的篱笆”护村队伍、成立宅基“老娘舅”团队、“村民小法庭”等新型基层组织,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的群防群治力量;以法治为本,全面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村民监督作用,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德治为先,广泛开展“和美宅基”、文明家庭创建、星级户评选、齐贤修身等活动,发动村民积极挖掘吴房“旌义文化”,弘扬敬奉贤人、崇德至善的传统文化。
三是注重人文营造,形成近悦远来的发展氛围。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主动引入市区镇三级各类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村民文明素质,让文明之风吹进村民心田。目前,已开展宪法宣传周、桃文化节、美术摄影作品展等市区镇相关活动及文化展演、文创论坛等百余次,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导入政企合作模式,吸引上海同济城规院、上师大美术学院、国盛集团、恒润集团、腾讯为村、晨光文具、美人鱼钓具、中国电信、国家电网等多元参与者,融合参与规划建设、农业发展、业态定位、文化宣传、社会保障、运营管理等各环节。同时,积极创新乡村人才引育机制,主动对接奉贤“千人计划”,不断扩大乡村振兴人才蓄水池,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洪流,实现“引进一名人才,带来一个团队,成就一个产业”。
解语:目前,打造后的吴房村初步实现了“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的总目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创新链”。未来,吴房村还将聚焦新片区机遇和乡村振兴战略,集农业科技推广、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于一体,寓科于游,寓教于游,寓乐于游,建设南上海“未来科技之镇”“休闲之镇”“田野之镇”。
责任编辑:倪珺
(原标题:从“烂泥地”变“网红村”探索国际大都市背景下 乡村振兴产城乡一体化发展“吴房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