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纸上的十年刻度,丈量委员履职为民的温度
摘要:一件提案,反映着民心民意民声,彰显着政协委员的智慧与心声,凝聚着承办单位的职责与担当。
中国发展网讯 2024年3月,奉贤区中心医院血透室扩建完成并启用。如今,奉贤区血透相关设备已增加至187台,血透室开放床位数增长至175张,区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进行透析治疗。
2025年3月,青村镇大居河岸步道景观改造提升工程完成,原先破损的木质步道被彻底拆除,改建成牢固耐用的沥青步道。而今春风习习,每天晚上在河岸边散步的居民又多了起来。
时间在走,城市在变。街头巷尾里一个个“小改变”“微更新”,都推动着老百姓的生活向着越来越幸福的道路走去,其中蕴藏着政协委员的履职尽责。对于三届连任的奉贤区政协委员谢敬东来说,自己撰写的121份提案、311份社情民意里的时光答卷,细碎又闪烁,纷繁而璀璨。
今天,镜头将对准由他在2015年和2024年分别撰写的《关于利用社会资本解决尿毒症患者“血透”难问题的几点建议》《关于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大居内原有河岸步道景观的建议》两份提案,看看十年间,政协提案如何与时代发展“同频”、与人民需求“合拍”,提案办理过程又发生什么变化?
持续十年的生命“接力”
2014年的一天,谢敬东在基层走访过程中看到一位身患尿毒症的民营企业家,整个人疲惫不堪,问其原因,原来是早出晚归去市区医院做血透治疗。“每天都要天蒙蒙亮就出发去市区,太累了。”企业家的叹息像一根刺扎进他的心里。
出于一名政协委员的敏锐直觉,谢敬东马上意识到这绝不是个例。“肯定是我们区里的医疗资源不够,不然怎么会舍近求远折腾自己呢?”谢敬东说。当天夜里,他就开始思量着如何借助政协提案为全区患有尿毒症的老百姓解决难题。
“不调研,不提提案”。为此,他实地走访调研了区中心医院和奉城医院,向相关科室的医生和护士了解具体情况。通过走访,他了解到当时奉贤的血透床位共有56张,而每天需要进行血透的患者有100多人,排队登记的尿毒症人不完整统计则大约有200多人,因此出现“一床难求”的情况。
为了解周边的郊区是否也存在这类情况,谢敬东又驱车来到了金山和原南汇区,了解到金山和原南汇区均有三家医院有血透科室,而奉贤只有二家,对比之下,奉贤血透医疗资源更加紧缺。
看到情况,有了想法,摸清数据,深入研究。之后的几个月里,谢敬东又前往了相关部门查阅各种资料,琢磨着如何破解血透难题。“从有想法到最终成稿,用了3个月时间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还对提案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几易其稿才定稿。”
次年,谢敬东提交了《关于利用社会资本解决尿毒症患者“血透”难问题的几点建议》,提出由政府部门要重视“血透”治疗中心建设,增加血透治疗病床等一系列举措。
除了谢敬东,2015年的区政协全会上,区政协人资环委、区政协委员徐洪,也不约而同地将焦点集中在解决“血透难”问题上。根据血透机仍不满足实际需求情况,2023年区政协委员孙振亮、李月河、吴懿、高彩红、王志等联名提出要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让血透之路更加“通透”的提案,被列为了2023年度奉贤区政协重点提案,并连续三年纳入区政府实事项目予以推进落实。近十年的时光里,奉贤的政协委员们同题共答、群策群力,以提案“多重奏”激荡民生关切的最优解。
身边小事也是民生大事
从2014年到2024年,奉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提案线索“找上”谢敬东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既有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有亲朋好友在微信群里找他反映情况,同时委员工作室里也能了解到不少问题。谢敬东从带着“身边事”上会,变成了带着“大家事”上会。
2023年11月,他在青村镇红星居委参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政协委员工作站(联络组)微协商”活动中,就有居民向他反映,青村镇大居区域早年建设的河岸步道因年久失修,护栏锈蚀、步道破损,给散步休闲市民带来诸多安全隐患。
“大居不能只有‘住’的功能,更要让大家‘享’生活。”了解到情况后,他马上前往实地察看,现场情况也如出一撤。“有的护栏甚至出现了钢筋裸露的情况,而木质健身步道多处与底座主体分离,铁钉暴露在外面。”谢敬东回忆。与此同时,河岸两侧的土壤流失问题也引起了他的关注。
谢敬东随后前往相关职能部门了解情况,原来由于养(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原先岸边460株水杉存活率不足半成。再加上台风暴雨侵袭,河岸两侧土层变薄,泥土松散,土壤流失问题再次显现。
之后的几个月里,谢敬东多次实地调研,充分研究论证,在撰写《关于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大居内原有河岸步道景观的建议》时,一边查阅《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一边将自己听到、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整理汇总,剖析问题根源,提出“创新生态岸坡整治模式、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具体措施,在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期间递交。
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身边小事,确是关系着民生的履职大事。“只有想法、建议及时转化为社情民意或提案,才算不辜负政协委员的身份。”谢敬东说道。
从委员提案到政府实事
对于政协委员来说,提交并不意味着任务已经完成。
在2015年《关于利用社会资本解决尿毒症患者“血透”难问题的几点建议》这份提案提交不久后,谢敬东得到了区卫健委的答复。“当年5月份,区政府随即也召开了推进区中医医院增设血透室的协调会,就落实场地、人员编制、医保额度、资金承担等工作进行了部署。”令谢敬东惊喜的是,在提案办理期间,承办单位工作人员一次次地与委员进行沟通,探讨提案办理的具体细节,告诉委员区里正在积极向市级部门争取相关政策,同时发动爱心企业共同募捐,确保建议落实落地,提案顺利办结。
在市、区政府和区慈善基金会的关心支持下,在多位区政协委员的聚焦关注中,区卫健委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推进奉贤区中医医院开设血液透析室”当年便被列入奉贤区实事工程,次年4月,中医医院血透室标准化建设工作于全面完成。首批20台血透设备在医院内正式运行,可同时接受80位肾功能衰竭病人前来血透,解决了这部分病人之前奔波于区外医院舟车劳顿的麻烦。“委员的提案不是‘纸上画画’,而是有深入思考的解决方案。”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回忆提案办理时感慨。
十年之后,提案落地同样高效,办理过程也更加规范。
谢敬东说,《关于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大居内原有河岸步道景观的建议》立案没多久,提案双主办单位区水务局、青村镇的电话就打来了,主动和委员进行沟通,听取提案办理中的想法和建议。之后,又是“登门拜访”,进行当面答复:及时优化河道养护等问题,确保河道设施完整。而青村镇在完成河道设施改造初步方案的制定后,也是第一时间就发给了提案人一份。最终,在提、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份提案从“纸上”落到了“地上”。
一件提案,反映着民心民意民声,彰显着政协委员的智慧与心声,凝聚着承办单位的职责与担当。从调研走访的民生热望,到字斟句酌的建言献策;从部门接办的郑重承诺,到跟踪问效的履职闭环——环环相扣处,正是协商为民与治理效能的生动注脚;步步留痕时,皆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春华秋实。相信下一个十年,每一个民生关切都将被记录下来,每一份提案都将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澎湃动能。(陆婷婷 鲍筱兰 通讯员:郭俊 于栋)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