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 点击搜索
首页 综合新闻 正文

为一间房,赴一座城!奉贤四团民宿牵手“非遗” “点单式”体验23种传统文化

2020-07-10 16:51 新民晚报

摘要:32岁的张启林拿着一张传统文化体验清单,向亲友介绍奉贤区四团镇的“吾乡民宿”。如今,在四团镇住民宿,不仅能体验扎根乡村的快乐,还可以零距离接触手工织带、土布扎染、渔网编织、生煎馒头制作、老八样烹饪等当地23项传统文化技艺。

32岁的张启林拿着一张传统文化体验清单,向亲友介绍奉贤区四团镇的“吾乡民宿”。如今,在四团镇住民宿,不仅能体验扎根乡村的快乐,还可以零距离接触手工织带、土布扎染、渔网编织、生煎馒头制作、老八样烹饪等当地23项传统文化技艺。

近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奉贤落地生根,民宿经济发展迅速,四团镇走在了前列。但“搞起来”并不等于“热起来”。“挖掘本土文化,赋予民宿独特灵魂,让市民了解‘非遗’等文化魅力,既提升了民宿的经济潜力,还发扬和传承了本土文化。”四团镇事务中心副主任刘宣兰说,“为一间房,赴一座城”,在四团镇已不是什么秘密。

图说:民宿内体验“盘扣制作技艺” 孙燕/摄(下同)

找寻传统与现代契合点

刘宣兰手头有两份文件,一份是《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另一份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她认为,前者,为做好文化工作指明方向;而后者,则为推动文化传承指明路径,“打造传统文化体验式的民宿,就在不断消化这两份文件中应运而生”。

一个“土”,一个“洋”,如何找到最佳契合点,头疼的,不只有刘宣兰。“吾乡民宿”主理人聂蕾也同样在思考“怎么吸引人,怎么留住人”。她隐隐约约感觉到,乡村民宿要走得远、走得好,就要立足乡村,载得起游客的乡愁,“这就需要文化的承载和支撑”。

一个想法,一个期盼,让“吾乡民宿”最先尝到了“传统文化体验”带来的人气。通过挖掘全镇33个村居的文化资源,将一批传统文化技艺以点单的形式进入民宿,一下提升了民宿的“吸引度”。“只要市民游客点单,就能在预约的时间里,通过亲手制作一条织带、学刻几笔刻纸、拼装一艘木船等,亲身体验扎根乡村民间的归属感。”张启林是受益者,他告诉记者,有别于以往的民宿,“点单式”可以真正满足市民对于传统文化不同的需求,同时也丰富了乡村民宿的内涵。在四团镇,就有不少民宿因“传统文化”走俏,民宿业已成为传承乡村文明的新载体。

图说:项根官正在展示“芦花蒲鞋技艺”

文化让乡村民宿更有味

要做好传统文化体验这张清单,也绝不仅仅是蜻蜓点水。“与真正的文化传承人见面,才能更透彻地浸润在地方特色文化中。”刘宣兰将其称之为“乡村味”。

为了唤醒这份“味”,刘宣兰又做了一件事。“随着清单的形成,我们鼓励具有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人,走出家门,走出村居,走进民宿,手把手传授绝活,既能有效守护、传播、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也是真正保护传统村落的一种方式。”

效果立竿见影。在“吾乡民宿”,30多岁的李建英就“拜”了一位师傅——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传承人高长芹。“和师    傅学怎么做盘扣,还是蛮有意思的。”李建英拿出两个盘扣,一个是自己做的,一个是师傅做的,“这个盘扣,难在盘球,如果球不成形,整个盘扣就不会圆整。你看,现在我和师傅之间就差了很多。”言语间,透出对传统文化深深的迷恋,“我还要继续学,很有意思,而且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有意义。”

对于芦花蒲鞋技艺传承人项根官来讲,即便已72岁高龄,但他对“传统文化进民宿”的热情度和支持度都极高。“芦花蒲鞋已经没有几个人会了。”项根官坦言,芦花蒲鞋,是采用芦花、稻草和麻绳编织而成的一种鞋子,又称“红军鞋”,是通过一代又一代手手相传而来,但如今即使在乡间偏远地区,这种鞋子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通过这样的平台,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芦花蒲鞋技艺,对我来讲更像是一种使命。”如今,23名各类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人均做好了随时“被点单”的准备。(李一能 孙燕)

责任编辑:倪珺

(原标题:为一间房,赴一座城!奉贤四团民宿牵手“非遗” “点单式”体验23种传统文化)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