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赴上海奉贤开展思政实践
摘要:7月6日至10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30名师生来到上海市奉贤区,开展为期5天的思政实践奉贤行活动。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鲍筱兰报道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课,是北京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实践性为抓手全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
7月6日至10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30名师生来到上海市奉贤区,开展为期5天的思政实践奉贤行活动。本次活动以“产业创新动能、新城规划建设、红色基因传承、乡村全面振兴、地域文化弘扬”五大主题为主线,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的社会观察与实践,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产教融合,解码发展新动能
在益民食品一厂,北大师生从“光明牌”冷饮的发展历程,读懂民族工业服务民生的初心坚守;在神力科技有限公司,近距离观察燃料电池等尖端技术,感受新能源产业的创新突破。这一“传统一新兴”的产业对比,生动展现了奉贤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科技自立自强”与“民生为本”的辩证统一。
走进“东方美谷”,北大师生既见证了海归小镇国际化人才社区的创新活力,又感受到药明生物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的领先地位,更体会到自然堂等民族品牌通过科技创新走向世界的文化,深刻感受奉贤推动产业升级、汇聚高端人才的生动实践。
北大师生深入奉贤新城核心区,在城市规划馆读懂新城建设的智慧蓝图,在博物馆触摸“敬奉贤人、见贤思齐”的千年文脉,在科幻馆内畅想未来城市图景,感受新时代城市建设中人文温度与科技硬实力的完美结合。
在中共一大会址和庄行暴动烈士纪念碑,北大师生开展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行走的党课”。通过珍贵文物与影像资料,师生们重温建党伟业,从党的诞生地汲取精神力量;缅怀革命先烈英勇事迹,体悟信仰的力量。这种沉浸式红色教育,有效强化了青年学子“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吴房村的“黄桃+”产业模式和青溪老街的保护性开发,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奉贤样板”。北大师生亲见江南水乡古韵与现代文创的完美融合,感受“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生动图景。
从言子书院的传统礼乐到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的现代演绎,这一古一今两个文化地标,诠释着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融合,让师生们对文化传承创新有了更深理解。
校地协同,共育时代新栋梁
7月8日,奉贤区委党校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签署共建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协议,并举行揭牌仪式和签署合作协议。
基地的建立标志着奉贤区校地合作迈上新台阶,未来双方将继续深化交流合作,诚邀广大北大学子毕业后拥抱奉贤、扎根奉贤、发展奉贤,为奉贤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青春动能。
知行互鉴,书写大地新篇章
7月10日,带着沉甸甸的调研笔记、鲜活的实践感悟和与奉贤结下的深厚情谊,首批“奉贤行”师生踏上归程。五天的行程虽短,但收获满满。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行走的思政课”让他们跳出了书本,真正触摸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奉贤行”暑期思政实践活动虽已圆满结束,但“行走的思政课”仍在延续。思政实践教育基地在奉贤的扎根,为北大学子架起了连接象牙塔与广阔天地的重要桥梁。期待更多青年学子在奉贤这片热土上深化实践、锤炼本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服务国家发展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奉贤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区委党校校长胡煜昂,奉贤区副区长,区行政学院院长李慧,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出席活动。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