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
奉贤区人大推出“双进双转”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法治协同实效
摘要:奉贤区人大常委会(以下简称“区人大”)持续深化“双融双促” 工作内涵,推出“双进双转” 工作机制,推动实现人大代表履职与“两院”相关工作双向赋能,不断提升法治协同实效,助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
中国发展网讯 曲任达 记者鲍筱兰报道 为积极落实市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十大行动”,充分发挥奉贤区人大、奉贤区法院、奉贤区检察院职能作用,奉贤区人大常委会(以下简称“区人大”)持续深化“双融双促” 工作内涵,推出“双进双转” 工作机制,推动实现人大代表履职与“两院”相关工作双向赋能,不断提升法治协同实效,助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
开门纳谏,让立法建议兼具法理人情
近年来,奉贤区人大依托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奉贤区检察院、庄行镇)和全区137个“双融双促”点,通过引入法院、检察院的深度参与,探索出“专业征询—提炼转化—闭环反馈”的参与立法路径,推动民意与法理“双向奔赴”。
法官、检察官在办案中能直观感受到法律实施中的模糊地带和薄弱环节,参与征询时,他们不仅传递群众在庭审、申诉中的普遍关切,还能结合典型案件指出法规在执行层面存在的盲点,使立法真正做到“堵漏洞、防风险”。如在《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建议征询座谈会上,与会法官提出应该对“老年人就医保障”“子女陪护假期义务执行”等条款明确责任主体与程序,切实为地方立法建言献策。
法官、检察官提出的意见,不仅在立法阶段发挥作用,更能在后续司法适用中接受检验和反馈。如针对《上海市法律援助若干规定》中新增的优化法律援助便民举措的条款,法官在审理法律援助相关案件时,会对照新条款进行判断,确保法律援助申请人的权利得到实质保障;检察官会监督法律援助站点是否按照新程序设立并运行;区人大则及时收集司法实践中反馈的问题与经验,并向市人大反馈,推动法规条文的进一步完善。
送法上门,让司法服务更加贴心可感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推动司法资源下沉基层,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奉贤区人大积极探索推动法官、检察官走进“双融双促”点,回应群众关切、解决实际问题。
由奉贤区人大统筹协调,“两院”分别从“奉法致和”(区法院)和“贤心申”(区检察院)团队中选派骨干,组建12支下沉队伍,对口联系全区12个街镇。实行普法菜单制度,街镇人大和“双融双促”点可按需点单,做到“群众不出社区,就能见到法官、检察官”。今年上半年,已开展巡回审判、普法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33场次,覆盖群众逾千人,有效提升了群众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同时,制作7大版块21个普法宣传版面,并通过短视频导入“双融双促”点多媒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普法,扩大了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应“双融双促”点邀请,法官、检察官会同人大代表共同参与基层信访听证、矛盾调处等工作,对一些涉及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消费维权的矛盾,充分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将群众心结矛盾现场化解,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镇”。同时,法官、检察官还将参与调处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制度漏洞,协同人大向相关部门反馈,推动完善日常监管和治理机制。如有检察官在赴基层调解中发现,某镇某街区因经营餐饮活动长期存在矛盾纠纷,且老旧城区内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治安、食品、消防等安全隐患问题,遂联合人大代表督促属地政府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助力平安建设,共同织密社会治理网格。
协同赋能,让多维监督更加实效长效
人大代表建议与司法建议、检察建议,虽来源不同,但都承载着回应民意、推动治理的使命。奉贤区人大探索建立双向衔接转化机制,推动建议相互赋能、协同放大,形成良性闭环。
奉贤区人大与奉贤区法院、奉贤区检察院通过定期会商、联合研判,把群众“操心事”纳入法治议题,推动制度优化与规范治理。通过对近3年400余份司法建议、检察建议和人大代表建议进行集中研判,初步筛选出30件贴近民生、具备转化空间的事项作为备选素材。目前,围绕预付式消费乱象、保障房违规转租、高层外立面脱落等群众高度关注的代表建议已分别按程序转化为司法建议、检察建议,切实维护了群众权益。
人大监督注重制度层面,司法监督强调个案纠偏,两者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以治理预付式消费乱象为例,群众反映美容、美发、健身等行业“卷款跑路”“退款难”,人大代表将这些意见整合为代表建议后,区法院立即展开评估,并向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司法建议,推动设立资金监管和风险预警机制;人大代表则持续监督建议落实,督促政府部门完善监管制度。群众的声音经代表建议表达,被司法力量吸纳,最后通过人大监督落实,实现了民意向制度转化。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