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 点击搜索
首页 奉贤新闻 正文

南上海品质教育之“十四五”发展展望

2020-09-08 16:16 奉贤报

摘要:“十四五”是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是上海率先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之后,向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转型的五年。“十四五”也是奉贤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抢抓临港新片区建设重大机遇、全面提升产城融合发展质量的重要时期。

“十四五”是上海建设“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是上海率先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之后,向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转型的五年。“十四五”也是奉贤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抢抓临港新片区建设重大机遇、全面提升产城融合发展质量的重要时期。“新时代、新片区,奉贤美、奉贤强”的发展战略和“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的区域发展新定位,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奉贤教育在新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好水平的发展,全面建设“自然、活力、和润”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期间,奉贤教育要在“十三五”以及首轮六年教育综合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聚焦问题瓶颈、瞄准更高目标,充分发挥教育综合改革以来形成的体制机制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文化理念优势,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奉贤特质”的教育模式,加快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打响南上海教育品牌,进一步彰显奉贤教育的品质感、标识度、满意度和影响力。

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十四五”奉贤教育的改革发展,凸显“为每位学生的新时代新成长创设最适合的教育”的“新成长教育”理念,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激发学生的成长活力和教师的专业活力,知行合一、整体育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多元个性成长,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追求高品质的奉贤教育现代化,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打响南上海教育品牌,实现学前教育更加普惠优质,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高中教育更加特色品质,职成教育更加开放融合,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个莘莘学子搭建出彩人生的舞台,让教育成为奉贤最强的软实力,奋力创造“新时代、新片区、奉贤美、奉贤强”的新高峰新奇迹,为上海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作出更大贡献。

主要任务

践行“新成长教育”理念

让每一所学校成为学子向往的学校

(一)深化育人模式创新

构建“贤文化”新成长特色德育一体化体系。构建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的“贤文化”新成长特色的德育一体化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行规养成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启动德育创新品牌项目,培育学校德育特色,打造校园文化精品。

推进新成长班集体建设为重点的校园德育工作。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建“新成长班集体”,加强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落实班级自主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重视班集体创建与评估,探索新时期班集体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让班级洋溢成长气息。

推进新成长家长学校建设,强化家校社合力育人。加强家长学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现示范、优秀、合格家长学校创建的全覆盖。着眼家长多元需求和教师专业提升,建设幼、小、初、高一体化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拓展培训培养渠道,完善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机制,完善区校两级家委会和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机制,努力将家庭教育培育成全市和全国有影响力的教育品牌。

推进“人文行走”为重点的研学实践教育。推进新成长实践育人,深化实施奉贤学子重走“红色之路”、开启“世界之窗”及社会考察实践等“人文行走”研学实践项目。加快推进研学实践教育的课程化、基地化、品质化建设。会同区文明办等部门,建设并升级区域“贤文化”教育实践教育基地。依托长三角中小学德育工作联盟平台,构建长三角地区红色研学实践基地。

推进新成长课程教学改革,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教学。聚焦“新成长课堂”研究与实践,关注学习经历,优化教学方式,切实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研制《奉贤区推进“新成长课堂”教学指导手册》,加强新成长教学指导。继续发挥“绿色学业”质量评估导向作用,完善新成长评价机制,引导学校、家长和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

推进综合型课程和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深化STEM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跨学科课程建设,开展以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化学习,促进学校教与学方式变革,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团队沟通与合作等终身学习能力。

推进学生多元成长课程建设,促进学生个性成长。聚焦学生社团和多元成长课程建设,优化学校“快乐活动日”项目建设,关注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培育健康、乐学的新成长理念。优化“七彩成长”活动节载体,聚焦多元成长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打造区域学生展示交流及课程建设、教学研讨的综合性平台。巩固和发展“四院一团一部”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带动效应。重点关注学生艺术、体育素养及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改进学生评价,激发学生成长活力。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培育,构建区、校两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怀、遵纪守法、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的评价,结合中小学生艺术素质评价、中小学生体育素养水平指数,全面综合评估学生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深化学生“七彩成长”的多元表彰激励体系,深化“世贤学子”“校园十大达人”等评选表彰,探索学生成长的多元评价方式,以评价为导向促进学校科学育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深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深化集团化办学。深化“1+1+X”集团化办学,从紧密型走向示范型,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探索“联合学校”办学新机制,以“优质校+薄弱校(或新校)”“优质民办校托管普通校”等模式组建“联合学校”,组建新奉贤中学教育集团,探索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一体化办学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

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完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工作。加强园所资源规划和建设,新建一批优质公办幼儿园,引进优质民办幼儿园,逐步减少民办三级幼儿园。落实幼儿园装备指南要求,提高幼儿园装备配置水平。深入开展幼儿园活动实践优化、研究和指导,深化“奉贤活教育”课程特色创建,全面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缩小校际、城乡差距,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深化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和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义务教育学校优质集群发展。

推进高中教育特色品质发展。推进高中教育从分层走向分层分类相结合的特色多样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高中资源布局。完善“双新”理念背景下的高中课程方案,大力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示范校建设。深化高中办学联盟体建设,推进高中特色化发展。

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坚持对接产业,服务经济,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渠道激发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建设一批公共职教实训基地、骨干示范性专业。优化中职学校专业布局,加大“订单式”人才培养力度,构建与奉贤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东方美谷”“未来空间”等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产教融合新体系。

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切实保障特殊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完善“区特教指导中心—特教基地学校—送教上门”三级特教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特殊学生随班就读配套政策,完善特殊儿童评估、建档、转衔、入学一体化运行机制。落实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标准,打造区域特色康复类课程品牌,构建学校教育、医疗康复和职业训练相结合的具有奉贤特色的特教模式。

推进终身教育发展,建设学习型新城。依托各类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建设各类专业培训基地,建立设施完备、资源丰富、品质优异、泛在可选的全民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促进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间、组织学习与自主学习间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加强开放大学奉贤分校建设,推动各镇成人学校功能转型,完善各街道、开发区、头桥集团的社区学校布局,健全社区教育网络,实现社区学校全覆盖。

实施“品牌”计划,促进学校自主、创新、特色品牌发展。整合资源投入、强化机制协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星光”计划、创新发展的“支点”计划和特色发展的“品牌”计划融合,完善支持学校自主、创新、特色发展的一体化保障激励机制。建立资源投入、培育发展、评估认定等系统支撑机制,创建一批特色实验校,用3-5年时间培育100所(项)特色项目校、特色优秀校、特色品牌校。

推进“教育+互联网”的智慧教育。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加强以云课堂、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为核心应用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打造“1+1+X”(一个大平台+一个大数据中心+若干子应用)智慧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坚持信息化特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应用,着力培育一批新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校。深入推进智慧课堂建设,积极探索混合式学习、虚拟情景教学等新型智慧课堂形态,促进“互联网+学科”融合。

加强教育行动研究,提升教育科研对区域教育发展、学校发展的贡献率。聚焦“新成长教育”,扎实开展区域重大课题(项目)研究,培育彰显区域特色的原创教育科研成果,服务区域教育决策。完善区、校两级教育科研管理和评价、激励机制,强化学校、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建设,指导推动学校和教师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行动研究。

(三)深化队伍建设创新

完善“3233”教育队伍建设体系,培育具有敬业精神、专业智慧、乐业情怀的教师队伍。优化市、区、校三级联动教师培训培养机制,干部、教师双轮驱动,基础、骨干、名优梯次推进。持续加大聘用流动、培训晋升、表彰激励创新力度,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创新型高素质教师队伍。

强化新时代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有效化。健全师德教育培训机制,构建以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师德教育培训课程,把师德教育纳入教师日常教育课程体系。健全师德先进典型宣传机制、师德评价考核机制、师德激励机制、师德监督机制、师德惩处问责机制。

深化全员岗位聘任,加大教师有序流动。以“区域统筹、优化结构、分类实施、有序流动”为原则,推动区内教育人力资源有效整合、科学配置、有序流动,增强干部教师的岗位责任意识,激发主动作为活力,全面激活每一位教师。修订《奉贤区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深化全员岗位聘任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校级、中层管理干部任期轮岗机制,进一步优化区内教师均衡配置。

优化“双金字塔型”师干训机制。以需求导向、发展导向、实践取向为原则,优化培训课程设置和培训形式。将新成长教育理念和实践,纳入师干训培训课程体系。深化“双金字塔型”师干训机制,加强基础、骨干、名优教师、干部梯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训培养,优化5年期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回炉提升”研修项目、学校管理干部“梯队接力”项目。

加强卓越教师、特色特长教师培养。深化卓越教师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卓越教师专业引领和辐射作用,壮大名师队伍规模,推动奉贤教育品质发展。健全特色特长教师引进培养激励机制,打造数量充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落实乡镇教师支持计划。进一步深化乡镇教师发展体制机制,提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完善乡镇教师支持计划,投入专项人才经费,吸引优秀教师到乡镇学校任教。进一步完善乡镇教师聘用流动、培训晋升和激励保障的系统工作机制,使优秀乡镇教师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区级“上岗—职初—骨干”班主任的分类培训,完善激励班主任新成长的长效运行机制。开展“贤润杯”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推进新成长班集体建设,发挥以评促培功能。通过区校两级班主任工作坊,丰富成长平台,营造有利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激发班主任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在多元培训中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强化校本培训研修,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完善校本研修的研究指导、服务管理、资源支持、评价激励机制,增强学校自培功能。加强校本研修的组织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教研训”三位一体,确保校本研修常态有效开展。构建资源联盟内各校之间和不同联盟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形成校内、校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助推校本研修。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合格校建设与评估。 

改进教师评价,激发教师专业活力。注重对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让教师在立德树人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成就感。健全教师分类评价激励制度,激发各类教师专业成长活力。建立表彰教师长期从教的荣誉制度,深化“卓越教师”评选激励机制、中小学校长职级评审机制。创新推进区“三十佳”和“和润服务奖”等评选表彰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深化教育治理创新

完善区域教育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完善教育督导委员会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联动机制,依法监督学校规范办学。建立由区政府领导的教育决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跨部门教育决策委员会,形成“区政府决策,教育局统筹,学校贯彻推进,督导机构监控与反馈,相关职能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决策实施的有效性。完善区镇共同责任主体、各委办局协同推进教育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好教管办作用,形成推进区域教育发展强大合力。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根据奉贤发展总体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聚焦奉贤新城教育资源的配套建设和品质提升,统筹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形成总量足、分布均、品质优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奉贤新城、西渡、金海、海湾、奉城等区域配套教育资源的建设,加快青少年活动中心、致远高中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化临港蓝湾及临港四团产业园教育规划布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奉贤世界外国语学校等高品质民办学校建设。

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投入绩效。完善财政性教育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量持续增长,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到“十四五”末,全区各学段生均经费、生均定额公用经费争取达到全市中等偏上水平。加强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指导监管和绩效评估,建立完善对基层单位资金、项目、经费预算、支出以及绩效系统化管理体制。

加强合作交流,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强与上海中心城区教育的合作交流,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实现奉贤教育更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探索构建奉贤与贵州遵义务川、余庆、凤冈“一区三县”教育对口帮扶和合作交流工作机制,持续深化教育对口帮扶。积极推进与港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支持校园长、教师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和培训,深入实施“外教进校园”项目。

实施“教育+”计划,推进开放融合发展。坚持开门办教育,深化体教、文教、医教、科教、社教、产教结合,促进学校体育、卫生、艺术、科技教育和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充分利用博物馆、九棵树艺术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全面提升区域艺术教育品质。

改进学校评价,激发学校发展活力。深化以和润奖、集团化办学奖、“支点”计划推进奖、学生“七彩成长”奖为代表的对基层单位“1+3”年度绩效考核奖励。继续做好学生“七彩成长”、教师“乐业育人”和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调研等评价工作,开展奉贤教育年度创新奖评选。完善学校办学水平的综合督导评价,以评价激发学校内生动力。

提升教育行政和服务水平。优化“五好三强”创建机制,推动区教育局机关和“两学院四中心一军校”等教育服务机构建设,提升专业指导能力和精细化管理能力。构建围绕中心、政事协同、分工负责、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提高工作执行力,提升教育行政和服务质效。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奉贤建设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的奉贤新时代历史方位,奉贤教育将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成长。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成长潜在性、自我发展性、多元差异性,让课堂充满学习活力、让班级洋溢成长气息、让校园成为人文家园。一流的城市蕴育一流的教育、一流的教育点亮一流的城市,奉贤教育当乘势而上,坚持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高举“新成长教育”理念,让每一所学校成为学子向往的学校,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教育成为城市最强软实力和竞争力,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打响南上海教育品牌,奋力创造“新时代、新片区、奉贤美、奉贤强”的教育新高峰、新传奇。

责任编辑:倪珺

(原标题:南上海品质教育之“十四五”发展展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