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 点击搜索
首页 奉贤新闻 正文

脚下有路,心中有光

——写给奉贤区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们

2020-11-06 18:55 奉贤报

摘要:每年的记者节便是我的“劳动节”,要为好新闻评奖,召开座谈会或者表彰大会,勉励、激励那些一线的记者编辑。报纸要出专版,要做一些生动的新媒体产品。作为区融媒体中心的当家人,这是我最激动、也是最烧脑的一段日子。

夏其林/摄

 

□ 奉贤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钱忠群

每年的记者节便是我的“劳动节”,要为好新闻评奖,召开座谈会或者表彰大会,勉励、激励那些一线的记者编辑。报纸要出专版,要做一些生动的新媒体产品。作为区融媒体中心的当家人,这是我最激动、也是最烧脑的一段日子。

市里面的各个部门对区融媒体的考核排名总是不遗余力,成立不到一年半的融媒体中心,有太多需要面对的压力,我们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已有了较高的显示度,央媒、市媒对奉贤的钟情度也一如既往,《媒体看奉贤》专辑的厚度逐年递增。但我们有“跛脚”还需治疗,步履蹒跚的新媒体还不能乘风破浪,每月10日看到市网信办发布新媒体指数,我的表情系数总是“负”的,我有一种无法用语言陈述的酸楚。不管人家在头部网络媒体买了流量,还是用了其他技术手段,我们只能迎着他们绝尘而去的背影逆风而上。我们的新媒体编辑都是入行不久的年轻人,我每次都鼓励他们,阳光总在风雨后,越过山丘,迎接他们的是最新鲜的光亮。但我知道他们努力了,奉贤发布的新冠患者轨迹的微信创造了100万的阅读量,我们被“网红”的区排水中心背后的故事获得了众多网民点赞,昆阳路大桥通车的连续报道,网聚起广大市民的家乡情结,我们年轻的记者们太需要一份像样的成绩单来证明自己。

我们这次记者节表彰大会,发言代表都是女记者,在很多人看来,女记者应该是很体面的职业,在媒体从业人员女性居多的当今,我们已经习惯了“母系”控股的媒体生态。其实,女记者比男记者更辛苦,妊娠、保胎,一胎、二胎,耗去了她们的青春岁月。提笔能写、对筒能讲、举机能拍,她们付出的辛苦更多。但产假尚未结束就看到了她们纤弱的身体,她们不是融媒体的全部,却创造了融媒体的“她时代”。在实现新闻理想的征程中,她们是风雨中的铿锵玫瑰。

年中,我们两位年轻的记者去了《新闻坊》跟班,3个月后,收获好评,且感悟满满,那份做记者的豪迈开始在心底荡漾。我们不敢自夸“无冕之王”,我们热爱自己的职业,心存敬畏,我们努力奔跑,只是为了追上曾被寄予厚望的自己,只是为了离自己的职业梦想近一点、再近一点。我们年轻的记者编辑们,不断给这个城市加温度,也给自己加速度。我们的小编常常为了一段文字而夜不能寐,半路出家的新媒体编辑,因为一个好的想法而满血复活。对新媒体小编来说,没有10万+治愈不了的创伤,他们无需仰望星空,因为他们每天头顶星空回家,夜色是他们早已习惯的天色。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是古代士大夫的感慨,我们采访的对象,也许是外来务工人员、保洁阿姨、保安大叔,也许是骑着电瓶车的快递小哥,他们是社会上“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发出的声音很微弱,其他人根本听不到。谁来倾听这些“无声的声音”,谁来发现那些“看不见的存在”。这时候我们光有诗和远方是不够的,我们有“圆梦行动”,有“就业券”。那些怀揣梦想来到大城市的年轻人,大多数像路人甲一样在这个城市打拼的人们,他们需要我们记录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的诉求。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关注那些孱弱的求助目光时,关注那些善良的需要抚慰的灵魂时,我们便有了一种释怀,为每一颗善良的灵魂歌唱是媒体人的责任。

有记者说过,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记者很辛苦,我们没有自己可以支配的休息日,但我们不孤单,因为我们始终和这个时代在一起,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享受这份职业,我们常常被感动着,为每一位逆行者、奋斗者、为每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身边人而感动。

脚下有路,心中有光;再难走的路,再微弱的光,我们依然前行。

责任编辑:倪珺

(原标题: 脚下有路,心中有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