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 点击搜索
首页 奉贤新闻 正文

讲述文史故事 弘扬“贤美文化” 清廉爱民的“吴中草圣”张弼

2020-12-04 11:49 奉贤报

摘要:奉贤以“敬奉贤人”为名,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本身也是贤者辈出。在500多年前的明朝中叶,在松江府华亭县陶宅村出生长大(今奉贤区青村镇陶宅村)的张弼,因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被世人尊称为“吴中草圣”,其不畏权贵、教化一方、清廉律己的事迹更是为后世所景仰。

奉贤以“敬奉贤人”为名,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本身也是贤者辈出。在500多年前的明朝中叶,在松江府华亭县陶宅村出生长大(今奉贤区青村镇陶宅村)的张弼,因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被世人尊称为“吴中草圣”,其不畏权贵、教化一方、清廉律己的事迹更是为后世所景仰。

张弼,字汝弼,因为家近东海,所以号东海,晚年自称东海翁,明代云间书派的代表书家。他在任兵部员外郎期间,明宪宗笃信江西籍术士,扰乱朝纲,大搞科举舞弊。张弼作了一首《假髻篇》讽刺他们,因此得罪了这帮皇帝宠臣,被贬为江西南安太守。

南安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大余县,地处赣粤两省要冲,山高路险,治安不好。有“奸人聚山谷为恶”,并且常与邻省百姓因山林与商路运输利益而起纷争,死伤狼藉。张弼上任后,对奸人“悉捕灭之”,对于两地百姓的纷争则多方调解,均利于民。

当时,南安大庾岭为客商货物往来的主要通道,许多百姓都依靠在商路上进行水陆运输而生活。但这条商道还是唐时张九龄所修,天长日久,早已坑坑洼洼,非常影响通行效率。“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为此,张弼请准赣粤藩司,将所得商税用于雇工拓宽路基,架桥铺路。新路大大便利了商旅往来和货物运输,更多的商贾选择从这里通行,依靠运输为生的当地百姓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了荒年,张弼则开仓平粜,救济民众;时疫流行,则延请名医,为民治病。当地民风好讼,张弼就创立“射圃”,亲自教习武术,用来防备盗贼,并建立社学、创办书院,祭祀先贤,修编郡志,教化士民,民风逐渐转好。

张弼在主政一方时,手握地方司法、行政、监察、人事、财政大权,只要他愿意,完全可以“财源滚滚来”。但事实上,他不仅没有主动敛过财,甚至一再拒绝了以“祈求墨宝”为名送上门来的银钱。走马上任时“一挑行李两船书”,三年后告老还乡时,除了两船书变三船书外,从南安带走的,唯有一块他带领百姓修路时在溪中发现的石条。石条修长,似有凌云冲霄之志,故名凌霄石。

张弼带着石条回到家乡时,沉重的行李箱引来了满街百姓的围观,以为又是一位衣锦还乡、满载而归的大官。直到行李运到家门,打开一看,只是一块硕大的石条。大家顿时啧啧称奇,明白了张弼的清廉。关于张弼带石还乡的佳话逐渐传开,人们把这块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凌霄石也称作“廉石”。这块廉石一直被张弼后人视为传家之宝,直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将它捐赠给了上海松江醉白池公园,至今仍在。(李晓栋 潘顺淦

责任编辑:倪珺

(原标题:讲述文史故事 弘扬“贤美文化” 清廉爱民的“吴中草圣”张弼)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