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 点击搜索
首页 奉贤新闻 正文

奉城S3科创走廊领航 未来“心”城迸发澎湃动能

古韵新潮齐焕彩,产城融合启新章

2025-04-29 15:19 解放日报

摘要:作为临港新片区三大功能核心之一,以及“张江研发—临港制造”通道大节点,奉城正着力打造上海科技企业转化的最佳承载区和青年人才安家乐业的舒适区。

奉城,元代史书已有相关记载。当前,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正以“追光者”的姿态,奔跑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在这里,时光仿佛被折叠:六百年前的抗倭烽火与先进的生物医药实验室,稻田里的鹭影与新能源汽车的激光雷达,在同一个时空里奇妙共振。

随着S3沪奉高速通车,南枫线市域铁路启动建设,这里将实现30分钟内连接中心城区,45分钟到达浦东机场,60分钟内衔接杭州、宁波等城市。作为临港新片区三大功能核心之一,以及“张江研发—临港制造”通道大节点,奉城正着力打造上海科技企业转化的最佳承载区和青年人才安家乐业的舒适区。“现在的奉城,既有产业的热度,又有生活的温度。”一位居民的感慨,道出了产城融合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古城雄心成就逆势上扬

驱车沿S3高速向南,穿过连片的金色稻田,突然出现的银色建筑群令人震撼——18栋高标准厂房组成的S3科创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一条串联张江科学城与临港新片区的“创新动脉”,将以“基金+基地+产业”模式,牵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未来产业集聚,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1亿元。在某种程度上,它将改写奉贤东部产业地图的经纬,也将重新定义奉城的产业能级。

从江南古城到产业重镇的华丽转身,奉城的经济在去年实现了逆势增长,展现出强劲韧性。在这片土地上,传统制造业正经历华丽转身:新能源汽配产业集群汇聚80余家企业,人本轴承为新能源车企和轨交高铁提供核心部件,蓝恩公司的汽车拉索生产线24小时轰鸣;申驰实业的新能源汽车内饰生产线开足马力,每天有上万件产品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

与此同时,生命健康产业异军突起。小方制药登陆主板;贝得康IVD全产业链平台科技园里,医疗器械研发、生产、营销全链条在此集聚,成为生命健康产业的新高地。

产业风头正劲,但奉城没有蹲守舒适圈,而是早早谋划“奋力一跳”,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布局高端产业转型升级。

在奉城经济园区,战略升级直观可感。今年7月,上海亮舟灯具项目即将在此拿地,拓展在船舶配套照明领域的产业布局;中国船舶七一一所与齐达重工达成合作,全力推进船舶脱硫塔的研发与生产;泓舫船舶的精湛工艺与创新设计,即将在高端游艇制造领域与爱达魔都号上得以展现。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船舶产业将成为奉城新的经济增长极。“我们不仅要承接外来的创新成果,更要打造属于奉城的产业创新生态。”奉城经济园区主任徐长青的话,道出了这座古城的时代雄心。

虹桥商务楼、S3科创园、谷川高科园·奉贤、德濠金午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产业集聚区,更是招商火热,诚意满满,吸引生物医药、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等行业领域企业纷至沓来。

红色基因铸就精神脊梁

奉城之“古”,刻在每一块斑驳的城砖上。成陆于宋、筑城于明,这里是上海唯一保留明代古城墙的乡镇。这里有千年前言子东渡传教,在奉城播下“贤文化”的种子,更有历经明代抗倭、民国抗战的浴火淬炼。两种文化的沉淀,筑起的不仅是军事要塞,更熔铸了“人城一体、家国一脉”的精神图腾。

步入洪西村红色主题场馆“洪炉”,展厅陈列的泛黄书信、上世纪20年代的课堂布局陈设,诉说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也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峥嵘岁月和红色基因。

历史从未远去。漫步在奉城街头,随处可见历史与红色元素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奉粮路上,中共奉贤县委旧址展示馆静静伫立,这里曾是中共奉贤第一个党支部和早期县委的驻地,如今承载着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使命。馆内梳理展示1949年以来,奉贤人民在党领导下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的历程。

在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奉贤曙光中学,革命传统教育被融入课堂。李主一烈士就义前留下的那句“死得其所”,也被刻在石碑上,随着校址搬迁几易其所。这座以“红色精神培训”为特色的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将红色基因注入青春血脉。

直至今日,奉城仍保留着很多历史的印记:呈“十”字形的青石老街、城北的明代万佛阁、“南门”“东门”等地名至今还为人们所使用,古城墙前,护城河水悠悠流淌在拱辰门城楼,沉淀着600余年的厚重历史。

在奉城,红色精神和文化基因从不只是历史的标本,而是这座城市最自豪的精神底色,这种持续生长的精神根系,如今正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洪西村,“初心之旅”研学路线将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带动村集体致富增收。奉城木雕这一市级非遗技艺更为这座城添上人文色彩。在非遗技艺传承人徐华兵的巧手下,一块块质朴的木材幻化成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的艺术品。徐华兵说:“老手艺要刻出新故事。”这句话,恰是奉城的生动注脚——这里的人们既敬畏历史厚度,更敢闯发展新路。

璞玉生辉照见向往生活

当都市人还在讨论“城市微度假”时,奉城的乡村已悄然成为“向往的生活”样板。

在护民村,琉璃工坊展示着数千件非遗琉璃艺术制品。在“宠嘟嘟”萌宠乐园,宠物经济热度不断攀升,带火周边民宿,也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在朱墩村,稻田文化艺术节、田边大思政课、“总裁读书会”,让田间地头成为学生、教师和企业家体验式学习的广阔天地。企业家、投资人、商学专家们褪去西装,在稻田间种菜、劳动、分享乡村建设的思路经验,生动诠释“教育创新+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理念。

在八字村,千亩稻田间,“奉城虾虾侬”的招牌格外醒目。稻虾共作模式下,每亩增收超4500元,生态养殖的小龙虾还未出水就被预订一空。在永民村,百年古柿树玩起跨界——“好柿久久”果园开发出柿子香薰、柿子文创,老树发新枝,让村民口袋富起来。

去年,联民村获评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老宅基房纷纷化身新打卡点,陆续引进的民宿、茶馆、摩旅驿站等,为村集体经济引入源头活水。在G228国道边,骑行爱好者在骑行驿站小憩,抿一口本地稻米特调的米乳咖啡,品味的是乡村振兴与诗和远方。

奉城镇共有30个村,村村肌理不同,却各有特色。2024年,奉城村均可支配收入达309万元,同比增长12.1%,完成集体资产产权平台交易8300万元,同比增长156%。今年,奉城还将依托镇级乡村振兴发展平台,构建政府主导、各种力量广泛参与的乡村招商体系,持续扩大乡村影响力、感召力。

用心用情织就未来“心”城

奉城地图形似一颗心脏,是宜居宜业宜游的未来“心”城,也是“以百姓之心为心”。绣花功夫般的城市更新、五纵四横路网展开、城建配套日臻完善,让城市更有温度,生活更加美好,让心在一处,暖在一起。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奉城心中有丘壑,更有赤诚火光,拿出百分之百的诚意,留住来此就业创业的朋友们。S3沪奉高速通车了,南枫线也要来了,30分钟内连接中心城区,45分钟到达浦东机场,折叠了时空,拉近了距离,与世界的联通又快了一步。

在园区步行范围内,德濠金午智荟人才公寓和奉缘阁人才公寓拎包即可入住,清美超市、清美鲜食纷纷开张,年轻人喜欢的健身房、咖啡吧、阅读区一应俱全,为青年人才打造有温度、有烟火气、便利化的安居生活。

如今,奉城有奉贤地区最大的盒马NB店,开业以来,每天挤满前来购物的居民,价优物美的商品让生活更加便捷。“奉鹤定制专线”完善了区域交通路网,居民出行高效便捷。眼下,华东理工大学附属曙光初级中学、奉馨苑幼儿园等教育项目持续推进,让优质教育资源就在家门口;奉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提档升级,让居民享受到更贴心的医疗服务。眼下,奉城的旧房改造、城中村改造项目也即将启动,在传承奉城历史文脉的同时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

对银发群体的关爱,更彰显了一个地区的温度。去年,奉城智慧养老实践推动了“老伙伴”银龄互助2.8万人次,完成无障碍改造134户,加装智能烟感715台,“电力脉象仪”实时监测独居老人用电安全,旧楼梯房加装了新电梯。

从红色革命的原点到新时代的产业浪潮,奉城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古今交融、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史。站上古城墙上远眺,奉城的未来图景光明可期。历史赋予它深度,临港新片区赠与它高度,产城融合带给它温度。产业园区里,塔吊林立,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乡村田野中,现代农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描绘出美丽的乡村画卷;城市街巷间,民生项目加速落地,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当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交相辉映,当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便成就了奉城镇独一无二的特质——一座承载着历史荣光,又澎湃着雄心壮志的未来“心”城。(沈思怡)(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倪珺

(原标题:奉城 S3科创走廊领航 未来“心”城迸发澎湃动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