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奋进力量 实干开拓新局 ——上海市奉贤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侧记
摘要:7月24日下午,肩负全区人民重托,上海市奉贤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在奉贤区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中国发展网讯 陆婷婷 记者鲍筱兰报道 盛夏的奉贤,涌动着奋进的热潮。7月24日下午,肩负全区人民重托,上海市奉贤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在奉贤区会议中心隆重开幕。这场为期两天的会议,既是检阅上半年政府工作的“期中答卷”,也是全区上下锚定“打好产业生态培育攻坚战,全力打造南上海重要增长极”目标奋进的关键节点。与会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围绕上半年政府工作情况报告,积极建言献策,将人民意志转化为推动“奉贤美、奉贤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坚实步履。
经济向好产业进阶,创新举措破难题
今年上半年,奉贤区在复杂环境下经济展现韧性、产业升级成效显著,凸显特色产业活力与消费潜力,产业布局也进一步优化。
作为一家投资公司董事,代表李佩军认为,街镇开发区和区属国企要利用好各类金融工具,在精准做好财务测算的前提下,积极收购收储,盘活闲置低效产业用地和物业,拓展奉贤产业发展空间。
委员姚琦斐表示,下半年,要聚焦并主动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强链补链建链稳链。强化创新策源,深化与高校产学研协同,设专项基金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培育“科创中国”标杆。优化要素配置,升级区级产业政策,在供应链韧性构建等方面提供精准暖心支持,推动奉贤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美谷众多科创型中小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获贷款。建议联合金融机构,在奉贤试点‘知识产权预期收益票据化’融资,吸引社会资本认购,精准滴灌轻资产创新企业,打造全国美妆健康产业金融创新样板。”委员杨志英指出,破解融资难、闲置痛等问题要不断创新举措,让创新成为奉贤破局的关键密码。
营商助力市场繁荣,精准施策促发展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只有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聚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代表蔡美华表示,可以通过薪酬激励、人才落户、住房保障等领域的精准施策,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企业呼声直达、政府高效落实”的沟通机制为抓手,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破除发展障碍、提升服务效能,共同营造更具吸引力、更富活力的营商环境。
“作为区人大代表,我对政府工作报告中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成效深感振奋。政府以数字化赋能政务服务,通过实施8.0版行动方案,切实提升了企业办事效率,为市场注入了活力。”代表唐旭峰建议,下一步要扩大“免申即享”政策覆盖面,推动更多政策惠及中小微企业,同时加强政策落地后的评估调整,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标杆。
委员杨青提出,建议在重点项目、高频事项审批上再提速,多推广免申即享、线上秒批,同时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态度要好、业务要精,政策解答必须准。此外,政府和企业要多沟通,搞定期恳谈会、线上直通车,企业反映的共性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让奉贤的企业更有获得感,发展动能更强劲。”
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各项事业均衡发展
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就是要推动医疗、教育、安全均衡发展,打造城市品质生活。
筑牢基层卫生网,既是民生工程,更是发展工程。作为区人大代表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从业者,代表肖春芳认为,要积极发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关键作用,做实做细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着力提升辖区公共卫生服务质量。要构建起高效、普惠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以健康环境吸引人才、以健康服务留住企业、以健康人群激活经济”良性循环,为奉贤新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最坚实的民生保障与健康动力。
“上半年我区各项经济数据、指标保持稳定,居民收入逐年提高,也将对城市生活的舒适、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委员吴康峰表示,安全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在新一轮推进城中村改造中,区政府要进一步关注基础设施安全提质,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排查超龄房屋建筑隐患,提升城市运行韧性。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但留住人才也同样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委员邵晶晶认为,政府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区内各行业的明星企业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奉贤学子熟悉奉贤企业,让奉贤企业吸引奉贤乃至各区学子。同时,可以通过加强各学段的教育资源,利用好教育集团、联合办学等模式打造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从而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吸引他们落户。
乡村振兴多点发力,融合创新绘新篇
奉贤,是上海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之一。近年来,奉贤大力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的增收之路越走越宽,下一步又该如何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下半年重点工作提到要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施策,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让我深有感触。”作为农业合作社负责人,代表夏勤华认为,要聚焦特色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电商直播等新业态,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要充分依托本地特色资源,打造“一村一品”,并借助数字技术实现产销精准对接,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代表吴佳丽表示,依托当地独特资源打造乡村特色品牌,是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多元升级的核心抓手。要深度挖掘特色农产品的地域特质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通过标准化种植、创意包装与精准营销,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品牌矩阵,不仅能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更能串联起种植、加工、文旅等产业链环节,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委员季辉认为,企业深度融入是激活乡村动能、实现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下一步,还是要鼓励企业建立稳定采购机制,以订单保障农民收益,解决销路之忧。要发挥企业传播力与市场触角,通过创意营销和新媒体推广,放大乡村独特魅力。要引导企业积极探索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