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 点击搜索
首页 奉贤新闻 正文

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数字动能

奉贤柘林镇全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025-09-17 16:55 中国发展网

摘要:近年来,奉贤区柘林镇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不断致力于乡村数智设施建设,让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智能化”、农村治理模式逐步“数治化”、农民生活品质更加“现代化”,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发展网讯 费诗韵 记者鲍筱兰报道 今年5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2025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部署了包括“夯实数字乡村发展基础”“加快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提升乡村数字治理效能”等9个方面26项重点任务,明确到2025年底,数字乡村发展“十四五”圆满收官。

近年来,奉贤区柘林镇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不断致力于乡村数智设施建设,让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智能化”、农村治理模式逐步“数治化”、农民生活品质更加“现代化”,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物联网让农田“会说话”

在柘林镇新寺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正逐步被现代化的智能农机所替代。走进村内的汇吉蔬菜智能化种植农场,一排排现代化连栋大棚整齐排列,灌排系统、防虫网、电动遮阳帘等设施一应俱全。据农场负责人袁佳怡介绍,农场的灌排系统等设备全部由物联网连接起来,传感器实时监测到的大棚内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数据,经由网络及时传输到农场物联网控制系统,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掌握,从而实现精准调控灌溉、施肥等作业。

“得益于农场使用的数智农业设施装备,以往数十人耗费五六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就能全部搞定,人工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也减小了,生产效率还提高了不少,蔬菜亩均产量可提高约30%。”袁佳怡说道。

乡村治理的“轻盈蝶变”

数字化技术不仅改变了农田管理,还重塑着乡村治理的结构。为全面推动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今年以来,柘林镇引入无人机技术,在镇域8个综合网格内科学布局,建成8个无人机机场,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智慧监管体系。通过智能无人机机场、遥感卫星技术及配套应用平台,打造治理新模式。

今年5月,无人机巡查发现临海村一处树林下存在违规养殖点,系统立即精确定位,并将现场实况照片和地理位置信息传回指挥平台。工作人员迅速联系属地及相关职能部门,多方联合协作,与涉事村民沟通,经过耐心劝导和政策宣传,村民同意配合整改。除了违建管控,这套无人机系统在灾情发现、河道治理、房屋管理等多个领域都发挥着作用。

云端平台托起乡村共富梦

来到位于华亭村的京东·柘林馆运营基地,这里的工作人员正依据刚下单客户的订单需求进行分拣、包装,现场忙碌而有序。不久之后,这些刚从田间地头采摘下的新鲜蔬菜瓜果,将通过京东冷链配送至客户手中。

依托京东平台的品牌影响力,柘林镇通过平台化整合、数字化赋能、区域化协作,采取源头企业、合作社直供,全程流通溯源的模式,按照统一客服、统一售后等方式整合众多柘林优质农特产品,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全域联动,构建起“产地直供+云端销售”的新模式。借助互联网实现农产品“出村进城”,不仅改变了农产品的流通方式,也重塑了乡村产业结构,为广大农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

乡村文旅生活“触手可及”

“迎龙村的实景比在小程序里导览看到的更美,稻田风光让我毫不犹豫地一键预订了民宿和龙湖垂钓,决定带家人周末来这里远离喧嚣,感受乡村慢生活。”在迎龙村,有许多游客和张先生一样,因为一个小程序与柘林镇结缘。

近年来,柘林镇迎龙村充分发挥自身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积极盘活闲置宅基地,深入挖掘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打造了“恋链轻舍”“小森营地”“又见炊烟”等多个乡村旅游点位,串联形成“烟渔菛垄”生态旅游产业链,构建了集文化拓展、农趣体验、田园度假、水上娱乐等项目于一体的乡村文旅发展格局。

打造“家门口”的便民生活圈

针对农村偏远地区群众到镇区办事不便的问题,柘林镇推出“互联网+”村级代办服务,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完成各类待办事项。

在王家圩村村委会,摆放着一台装有“远程帮办”系统的双面屏机器,它与远在7公里外的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受理窗口建立了一对一协同机制。村民可在双面屏前取号,与窗口人员视频连线,双方在线上“面对面”沟通并受理事项,可办事项涵盖公安、社保、医保、民政等11个条线175项个人业务,最大限度减少居民跑腿次数,真正实现“家门口办事”。数字化技术让便民服务近在咫尺,切实提升了村民办事的体验感与获得感。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未来,柘林镇将不断推进数字技术与乡村实际需求的融合,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服务优化,着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澎湃的数字动能。

责任编辑:倪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