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村 勤奋斗 正青春
产业强劲、文旅亮眼、乡村出圈
摘要:从千年古镇到产业强镇,从传统乡村到网红打卡地,青村正以昂扬之姿绘就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奉贤区青村镇的乡村文旅热力持续攀升。李窑村的稻田边,村咖们座无虚席,游客们举起相机,捕捉金黄稻浪与洁白民宿相映成趣的景致;青溪老街的青石板路上,特色小店门前排起长队,评弹雅韵与游客欢声笑语交织回荡。这座曾经仅在本地闻名的江南古镇,如今凭借“文旅商体展农”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上海市民竞相打卡的网红乡村旅游目的地。
然而,青村的底色远不止于田园诗意。作为衔接奉贤新城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重要节点,青村更是奉贤经济发展版图上举足轻重的“产业重镇”,通过持续推进产业升级,这里正逐步形成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全镇财政总收入实现稳步增长。“无奋斗,不青村;唯青春,创未来”——这正是青村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写照。
从千年古镇到产业强镇,从传统乡村到网红打卡地,青村正以昂扬之姿绘就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产业升级
“制造大镇”蝶变“创新强镇”
青村曾是乡镇企业的热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生产的机械配件远销全国各地。随后,浦东线缆集团、晨光文具、菲林格尔等知名企业相继在此扎根,奠定了“产业大镇”的坚实基础。今年上半年,青村经济运行延续良好发展局面,多项指标呈现“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青村“抓项目、促转型”的坚定步伐——上半年新增在谈项目36个,完成投资额7.07亿元,持续推动产业升级,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再走进青村,产业的肌理已悄然更新。产业升级,核心是创新。青村深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动携手高校院所,搭建创新桥梁。今年,青村与复旦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设立2500万元智能制造“转化苗圃”专项资金池和“青村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通过“先补后股”机制支持科创项目。智声康影医疗科技、智光芯联半导体等企业已率先入驻,分别获得200万元资金扶持。与此同时,青村还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能智造验证中心。截至目前,青村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7家、科技小巨人40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82家、国家级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企业7家,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持续攀升。
企业选择扎根青村,不仅因为这里拥有创新的沃土,更因为感受到“把企业的事当自家事”的服务温度。这正是青村镇打造“亲力青为、溪心服务”营商品牌的核心理念。为让企业“留得住、长得大”,青村镇构建“镇领导+部门负责人+园区专员”三级服务体系,实现“一企一专员、一重点企业一工作群”全覆盖。
这种“亲力青为”的服务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威唐项目希望“拿地即开工”,政府就创新推行“桩基先行”;企业担心检查频次过高,就实施“联合检查一次到位”;今年3月,某重点外资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危机,服务专员第一时间介入,协调市担保中心、区财政局与银行,最终帮助企业化解续贷难题,保障了正常生产经营。2025年,青村镇围绕产业发展重点,积极配套扶持资金,让青村切实成为企业发展的“沃土”。
乡村振兴
“网红出圈”进阶“全域和美”
李窑村的国庆假期,展现的是稻田里的“人潮涌动”。“无忧闲院”咖啡馆的落地窗前,家长们带着孩子在稻浪间尽情嬉戏。“以前村里很冷清,现在国庆期间每天要接待好几千名游客,我们都愿意出来帮忙,看到这么热闹的景象,心里特别高兴。”李窑村村民张阿婆笑着说道。
在青村镇的乡村振兴版图上,吴房村与李窑村的名字早已响彻沪上。这两个“网红村”,凭借独特的生态禀赋与文旅融合思路,成为都市人向往的“诗和远方”,而青村镇的乡村振兴,远不止“单点闪光”,更在“全域出彩”中探索可持续路径。
吴房村是奉贤区乡村振兴的先行者。这里以黄桃产业为核心,实现农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今年,“奉贤黄桃”成为全市首个集地理标志商标、产品、保护“三合一”的地理标志产品,其种植技术规范纳入全市首批地理标志产品团体标准。依托万亩黄桃基地,吴房村打造出“春赏桃花、夏品黄桃、秋享丰收、冬忆民俗”的全周期体验,吸引着家庭游客和企业团建群体纷至沓来。
李窑村的走红则更多得益于市场选择的“自然生长”。从“造景”到“造境”,李窑村走过了四步关键棋:最初依托市级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田、水、路、林、宅和谐共生的江南田园基底;随后,“有景可看”的李窑村吸引了一批有想法的年轻人来此创业,民宿、咖啡、餐饮、陶艺等50多家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每年吸引几十万游客纷至沓来。在“无忧闲院”主理人看来,李窑村的成功在于提供了独特的“情绪价值”:“都市人来到这里,不仅仅是为了拍张打卡照片,更是为了在稻田边静静地发一会儿呆。”
而那些“非网红”村庄,也通过各自探索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花角村曾是青村镇的经济薄弱村,如今通过党建引领与资源激活实现新生。对外,村委会与上海电气核电集团、中国银行奉贤支行等单位开展党建联建,组建“智囊团”引入金融、科技资源,创新“在线充电”微课堂将党课和政策解读从会议室搬到宅基田间;对内打造“桃花源居”项目,将闲置农房改造为集议事、文旅体验、农特产品展销于一体的综合平台,2024年为村集体增收25.6万元,带动37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今年,青村镇进一步发力,全面推进上海市第二批、奉贤区首个“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建设。“五好两宜”即“规划好、建设好、环境好、经营好、乡风好、宜居宜业”,试点区域覆盖吴房村、解放村等8个行政村,总面积19.25平方公里。为此,青村镇成立工作专班,启动解放村31条段河道整治、金汇港小流域生态治理等工程;建设沐恩黄桃种源实验基地、智慧机器人研发分中心,推进“渔光融合”产业示范项目,实现高效养殖与尾水生态循环;引入市农科院4位博士,分别在水稻、花卉、蔬菜、黄桃领域提供技术指导,让科技为乡村振兴“赋能”。“我们要避免各村同质化竞争,”青村镇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差异化定位、产业链融合,打造‘八村联建’的示范片区。”
民生温度
要“安心住”更要“舒心过”
青村大居社区里,65岁的刘美凤每天都要骑着车去上海之鱼逛一圈。“三年前因杨浦区旧改搬迁过来,开始不太习惯,现在反而觉得这里更有人情味。”她所说的“人情味”,蕴藏在日益完善的大居社区生活配套里,体现在社区食堂的少糖健康套餐中,也融合在社区网格员的日常问候里。
作为承接上海中心城区旧改居民的重要区域,青村面临着一个新时代课题:如何让“人户分离”的居民找到归属感。今年1月,青村与杨浦区合作启动了“六边共治·心享大居”协同治理模式,组建跨区治理调研小组,这种便利源于两地建立的跨区服务工作站,不仅实现户籍与居住地数据互联互通,还能精准对接民生政策,今年已办结社保代办、资格认证等业务50余件,为辖区内1200名从杨浦区迁入的居民解决了“人户分离”带来的实际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老年人“买菜难”问题,大居片区还将新建一处对标“胖东来”模式的菜场,由区属国企投资,预计明年下半年启用。此外,青村还通过开展民俗巡游、咖啡文化节等活动,让老年人在文化活动中找到归属感。“搬来三年,交通便利,看病方便,现在就期待着新菜场早日建好。”刘美凤说,“青村就像自己的家一样,住得特别安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近年来,青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社会治理到“一老一小”服务,从大居管理到公共服务升级,每一项举措都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让民生温度浸润人心。
在养老服务方面,青村镇首家镇级智慧化、适老化社区长者食堂(毅欣店)已于今年投入运营,日均供餐350人次,提供“少油、少盐、少糖”的定制菜谱和折扣套餐;今年下半年,青村还计划投入使用400余张养老院床位,完成5个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建设,启动乡村长者照护之家。在托育教育上,青溪幼儿园已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去年9月,青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址正式启用。升级后的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为奉贤区首批社区医院,并挂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此外,该中心还建设了全区社区医院中唯一的万级层流门诊手术室,目前已完成手术184例,日均门诊量超过1100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社会治理领域,青村镇深入实践“多格合一”模式,将全镇划分为6大综合网格,多措并举切实提升网格工单实际解决率。以青伟路晨光夜市为例,这里曾经是“乱点”区域,通过成立“商户自治联盟”制定《自治公约》、设立流动疏导点、实施摊位评级等举措,如今已成为“夜经济”的“亮点”名片;新就业群体通过“四大员”机制,从“服务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累计涌现上报安全隐患、帮助居民等好人好事数十起。
从千年青溪的商贾云集,到如今产业兴旺、乡村和美、民生幸福的青村,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奋斗者”的姿态。未来,青村镇将继续秉持“攻坚克难、争先创优”的精神,在产业升级中抢占先机,在乡村振兴中探索新径,在民生保障中传递温度,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青村答卷”,为打造南上海重要增长极贡献更大力量。(文/沈思怡)(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倪珺
(原标题:青村 勤奋斗 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