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与生态相遇,新城建设如何从蓝图变为现实?
摘要:11月1日上午,2021年世界城市日新城建设主题论坛在上海市奉贤区举行。这场以“公园之城:人文与生态的相遇”为主题的论坛,由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主办,由奉贤新城规划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上海奉贤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鲍筱兰上海报道 11月1日上午,2021年世界城市日新城建设主题论坛在上海市奉贤区举行。这场以“公园之城:人文与生态的相遇”为主题的论坛,由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主办,由奉贤新城规划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上海奉贤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以“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韧性城市”为主题,今年的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重回“始发地”上海。作为其中的5大主题论坛之一,新城建设论坛汇聚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话新城的未来发展。
上海市副市长张为发表致辞。
在论坛的致辞环节,上海市副市长张为表示,新城是上海推动城市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结构的重要战略空间。今年以来上海跳出“中心城+郊区”的二元空间模式,围绕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目标,加快打造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的五个新城。目前,“新城1+6+5”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已经打造完成。一批重要研发项目重点企业签约落户,一批重大交通工程民生工程集中开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效应日益显现,美好蓝图正一步步化为生动的现实。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城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注重践行公园城市理念,力争打造公共空间与城市功能相互支撑融合的一流人居环境,让新城更加彰显出新意义和新价值。”张为提出,公园城市的建设要兼顾三大价值,即文化人的人文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及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一级巡视员邢海峰发表致辞。
“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城市中一些累积的环境问题、安全问题也日益显现。因此当前我们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增强安全韧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已经作为我们国家当前城市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一级巡视员邢海峰在现场的致辞中表示,各地近年来都在积极探索改善城市的生态人居环境,上海已形成了一批全面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推动我国城市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经验和新样板。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玉鑫发表致辞。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玉鑫在致辞中指出,上海2035新一轮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特别选取位于重要的区域廊道发展基础较好的“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强调其发展要立足于市域,放眼区域,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本轮新城的规划建设,不再是既有区域的简单延伸,也不是中心城市的梯度转移,而是对既往城市建设实践的全面超越。因此,要对标最高的标准、最好的水平,借鉴现代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先进经验,聚焦产城融合、功能完善、生态宜居、交通便利、治理高效等要求,同时践行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上海市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发表致辞。
作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西部门户和南上海的城市中心,上海市奉贤区区委书记庄木弟在致词中分享了奉贤在城市生态、人文和功能提升方面的探索实践。他表示,在公园之城的建设中,让人文与生态相遇,一定是现代与传统的握手,技术与艺术的对话,科技和人文的融合。奉贤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良好且蕴藏贤人。因此,把生态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结合,是建设这座新城的主要目标。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发表主旨演讲。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Hon.FALA)、同济大学教授常青分享了关于建筑使命的思考。建筑人如何为环境建设作出贡献?他归纳为四点:第一,要有对经济社会的认知和空间组织;第二,要有人文内涵的体会、体验以及对其外化的表达;第三,要注意环境条件的运用和人为的调控;第四,基础设施要连贯,包括和城市、乡村连接,以及建筑之间的传输并可通达。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在演讲中表示,中国城市建设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而城镇化的城市人口高峰和中国碳排放的高峰将会叠加,从而形成更大的挑战。因此,在新城建设中,要充分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打造公园城市的同时,要做好产城融合;要在交通布局上做好文章;要倡导绿色低碳的建筑建造;做足水的文章,打造具有韧性的海绵城市;建立高度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平台,把智慧能源、智慧出行、智慧建筑等连通起来进行便捷、互联的智慧化城市运营。
巴塞罗那市议会首席建筑师XavierMatilla发表主旨演讲。
西班牙巴塞罗那市议会首席建筑师哈维(Xavier Matilla)在视频的致辞中分享了打造巴塞罗那超级街区的实践。在他看来,巴塞罗那超级街区并不是一个城市项目或市议会项目,也不是社区项目,而是一项城市进程。从启动之初就定位于有高度的参与性,要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不同的空间中,并参与决策。为了让街区满足未来的需求和形式,他们定义的主要原则包括:街道需要成为环境基础设施;使用新的政策和公共设计,来为每个人创造最好的条件;在新城的设计中,创新性地发现和利用将会影响公共空间的新材料;在新项目中整合历史文化遗产和美丽的景观;注重可达性,即人们可以顺利便捷地往返于家和工作地。
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教授李振宇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教授李振宇在发言中阐述了全民共享、让度共享、群共享、分时共享等概念,并用丰富的案例提出了共享的实践以及对于城市的意义。他表示,共享对于城市至少有四种影响:内外的边界开始模糊、线性空间延展、透明、公共私密的融合和充足,“从拥有建筑到让更多人使用建筑,而公共建筑应该成为共享建筑的表率,共享改变了形式,让城市更美好,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守英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守英以《从城乡二分到城乡融合》为主题,分析了城乡融合形态下,城乡关系发生的重大变化。他指出,未来上海不只有中心城区,还有五大新城,从而形成城乡融合的新形态,也会让整个上海城乡格局会发生重大变化,整个发展布局会更加均衡,人口分布会也更加合理。同时,经济活动机会、投资空间、未来城乡之间的排布也更加均衡,功能获得更大的提升,从而实现“大城市、多中心、郊区化”发展。而上海市城市形态的发展从单级城市中心发展转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为世界城市发展和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典范。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