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0后”的艺术追求
——“南桥撕纸”传承人何玉玮的故事
摘要:作为区级非遗项目“南桥撕纸”的传承人,1994年出生的何玉玮很年轻,平常喜欢着一身黑色行头,偶尔会留一点小胡子;聊天应对,何玉玮又给人一种老成持重的感觉,这是他毕业几年来数百堂撕纸培训课程的历练,也是20多年来从对剪纸的耳濡目染到工艺美术特长生,再到“撕”出一片新天地的艺术磨洗。
何玉玮,“南桥撕纸”第二代传承人(工作室负责人),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上海市工业美术设计协会会员,海派手工艺传习所教师,奉贤区“美育工程”师资库讲师,上海社区教育优秀教育志愿者。
中国发展网讯 作为区级非遗项目“南桥撕纸”的传承人,1994年出生的何玉玮很年轻,平常喜欢着一身黑色行头,偶尔会留一点小胡子;聊天应对,何玉玮又给人一种老成持重的感觉,这是他毕业几年来数百堂撕纸培训课程的历练,也是20多年来从对剪纸的耳濡目染到工艺美术特长生,再到“撕”出一片新天地的艺术磨洗。在使命与营生之间,他的南尚文化创意中心刚刚起步,他的传承之路,还任重道远。
“我天生就是干这行的”
作为“南桥撕纸”的第二代传承人,何玉玮可谓“根正苗红”。撕纸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民俗艺术之一,与剪纸、刻纸一样都属于民间纸艺范畴。只需一张纸,凭借想象与指尖的灵活走动,不需借助任何工具就能完成一幅撕纸作品。“撕纸作品没有剪纸精细,但是画面更写意,人与纸的对话更纯粹。”何玉玮说。从事这么小众的技艺,离不开父亲的影响。何玉玮的父亲何球红是上海市艺术教育名教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也是南桥撕纸的代表性传承人。作为美术老师的父亲,特别喜欢钻研工艺美术,十几年前,他在海派撕纸名师的影响下,从国画、剪纸转过来研究撕纸。何玉玮从小耳濡目染,在父亲的引导下,参加一些工艺美术比赛,多次获奖,这鼓励了少年时的何玉玮。初中时考入黄埔青少年非遗班,学习剪纸,和工艺表演一团的团员们一起,曾为外宾表演剪纸艺术。这个阶段,也因缘结识赵子平、奚小琴、李守白、华兴富等海派纸艺大师,受到不少直接与间接的指点。大学时主修雕塑设计,差不多同时,父亲已经将兴趣转向了撕纸,受父亲影响,何玉玮从大四的时候开始了撕纸之路。有剪纸的基础,也有名师的指点,加上自己的悟性,何玉玮的撕纸技艺进步神速。
从特长生到传承人,何玉玮也有彷徨的两年,毕业后在一家培训机构就职,什么都教,让何玉玮不能专心于一个方向,偶尔也会有一些撕纸培训课,面向对撕纸完全不了解的企事业职工群体。讲堂上,一张纸拿起来了,就很难放下了。撕纸教学点燃了何玉玮心中的小火苗。
“我天生就是干这行的。”何玉玮说。
采访中,何玉玮常常忘记一些事件的具体日期,不时求助工作室的折纸老师小沈;对于时间不慎敏感的何玉玮,说起南尚文创中心成立的日子,几乎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2018年4月3日”。这一天开始,何玉玮和他的小伙伴们,走上了专门从事撕纸等纸艺传播之路。
“很幸运,为疫情做了一点事。”
“南桥撕纸”作为区级非遗保护项目,是教育局、南桥镇、文旅局多年来重点打造的一项文化品牌。而南尚文化创意中心也正是在政府的指导下成立的撕纸传承团队,负责研究、指导、推进非遗活动。受益于全区的“非遗进社区”活动,何玉玮的工作室虽然“流浪”过一段时间,但很快稳定下来。南桥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为其提供了一间工作室,助力“南桥撕纸”的传承。“感谢刘俞主任的牵线搭桥,让我这位90后,有了一个为社会服务和体现人生价值舞台。”
除每个月举办一次公益性的免费课堂外,何玉玮和他的团队,还承接了不少区、镇级文化配送的撕纸项目,几年来走进社区、村委、学校、企事业机关、部队及特殊人群,累积教授的学生达九千余人。
何玉玮的撕纸培训课程安排得很满,多的时候一天要上三、四场。今年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何玉玮的面授课程几乎全面停止,但他并没有闲着,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作为南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志愿者,经人推荐,为封城后武汉的学生开设网上撕纸直播课。从2月1日开始,到4月底武汉解封,一周两节课。直播平台上共有30来个小学生,其中有个小男孩让何玉玮印象深刻。小男孩自己学了之后,还一本正经给同样隔离在家的父母,当起了小老师,教授他们“南桥撕纸”。“还挺老成的。”何玉玮笑着说。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远在上海,能够以这样方式,让武汉的小朋友们暂时放下心紧张的心态,一起动动手,开动脑筋,还能带动家庭之间的互动。为疫情下压抑的家庭带去一点轻松的氛围,何玉玮用他的撕纸继续坚持。2月份,何玉玮还给南桥镇自愿居家隔离的四、五户家庭送去了一次撕纸直播课。他为抗疫特别创作的撕纸作品《守护者》,入选《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在中华艺术馆展出并登上《解放日报》。
“监狱里这个课程效果很好”
3月份,何玉玮还亲自去了一趟南汇监狱,带上了一大包全开撕纸用的红宣,这是他这位已经颇为资深的撕纸老师没有“算准”的。
经区非遗中心的推荐,2019年4月份开始,何玉玮承担了“非遗进高墙”的文化配送项目,为上海南汇监狱一些高龄、多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的犯人开展撕纸培训课,每周两节,直到疫情全面暴发才停止。监狱方面原来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动动手,有点事情做,但是效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期。其中有两位“学霸”,带动了20余人班级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南汇监狱的这个课程效果好,还是靠两个带头的劳改犯人,靠我一个人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何玉玮说,高墙里的两位学霸,不仅学习积极性高,还有悟性,一个专攻大作品,想象力丰富,境界开阔,一个喜欢小尺寸,两个人还相互“看不上”对方的作品,常常“动手”一较高下,纸上见输赢。年初,何玉玮邀请他们参加奉贤区第十届迎新生肖撕纸大赛,两位“学霸”一举摘得一、二等奖,这是他们的作品第一次获得社会上的认可。年前的最后一次课,何玉玮给他们全班预留了正常练习半年的用纸,然而两位勤奋的学霸一个月就用完了,疫情期间,只好翘首以盼等何玉玮给他们送纸。
“想做些衍生品,比如潮牌”
5月20日这天,何玉玮的朋友圈里发了一张最新完成的撕纸作品图片,一辆超跑赛车,“新作完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做点让自己幸福的事。”这位年轻的撕纸传承者,在纸艺的传统与未来之间一直在寻找突破,而坦诚面对自己,将老爷车、赛车等喜欢的题材融入自己的撕纸作品中,才是让他感到幸福并能沉浸其中的,就像曾应邀为了2019年9月份的上海老爷车展制作了1:1的纸艺车模,三天两夜连续制作完成,不觉疲倦,没有激情是完成不了的。何玉玮坦言,不喜欢参加比赛。撕纸和所有艺术创作一样,需要灵感,也需要激情。
选择了撕纸这条路,意味着传承的重担,更意味着营生的压力。如果纸艺只能活在政府的扶持里,那么这项技艺迟早会失去它的生命力。必须要找到市场,找到能与大众契合的点。何玉玮和他的父亲,南桥撕纸的第一代传承人,不约而同想到了制作衍生品。而在做什么上,何玉玮和其父亲的想法也体现了两代人理念的差异。何玉玮的父亲想做一些传统瓷盘、茶具,“瓷盘,你会买吗?”何玉玮反问道,“我想做一些潮牌。”
如何让传统的撕纸“潮”起来,年轻的何玉玮,前面的路还很长。(通讯员:何 芹)
“南桥撕纸”及工作室荣获成绩〉〉〉
●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一等奖;
●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
传承项目;
●全国农村(社区)教育优秀传统
文化特色课程二等奖;
●上海市教委民族文化培训重点
项目;
●上海市公共文化配送产品;
●上海社区教育优秀微课评选一
等奖;
●上海市优秀文化艺术教育网络
课程;
●选入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
《艺术课堂》;
●奉贤区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奉贤区最佳志愿者服务项目;
●奉贤区市民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剪纸《诱果》
撕纸《串》
剪纸《京剧脸谱-花米庄行》
剪纸《京剧脸谱——休闲海湾》
撕纸《乡村系列》
剪纸《F1》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