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海湾镇依托社区学校传承“非遗”项目成效明显 活动“沉”下去 文化“活”起来
摘要:海湾镇借助钩针、扎染、剪纸等非遗活动,将非遗文化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载体,让非遗文化在海湾“活”起来,在活动中传递海湾新时代文明新风尚。
中国发展网讯 海湾镇借助钩针、扎染、剪纸等非遗活动,将非遗文化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载体,让非遗文化在海湾“活”起来,在活动中传递海湾新时代文明新风尚。
用钩针为非遗编织笑容
在火车头城市书屋,来自青村镇的钩针老师正在耐心地教导着居民如何穿针引线。看到一根钩针、一条棉线在老师的手中编出千万花样后,居民学员们也都跃跃欲试,拿起针线就开始动手。参加活动的林女士说,这是她第一次拿钩针,许多地方都不明白。“要多请教老师才行。”
好在还有不少市民是家里的手工达人,自己琢磨出门道后,也主动去帮助身边不太会的人。不到一个小时,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老鼠、小草莓、小南瓜便堆满了桌面。王阿婆非常开心地告诉记者,她的孙女很喜欢这种小玩具,“现在自己会织了,她想要什么,我都可以‘变’出来。”
用扎染为非遗晕染颜色
说到扎染,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扎染是用绳子、纱线等工具将织物的部分扎起来,或用缝、缚、缀、夹等方式,使织物局部不能着色,以此获得染色的花纹。不同的捆扎方式,最终呈现的花纹和效果都是不同的。
近日,海湾镇总工会职工周末学校的学员们就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到了蓝染扎染的手艺,从而近距离感受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听完老师讲解后,学员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在帆布袋上自由发挥,有的人将它拧成一个麻花,有的人将它四角缝合在一起,还有的人将弹珠裹在袋子里,准备做一个图案出来……等待片刻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将帆布袋从小染缸里捞出,学员郑先生看到自己扎染的图案,感觉很惊喜:“我也没有很认真去弄,结果出来的花纹都蛮好看的。”
用剪纸为非遗点亮传承
“大家想一下,我现在把纸张对折,然后剪去这部分,最后展开的图案会变成什么样呢?”在海湾镇五四学校,“乡间剪纸大师”苏林海一手拿着纸,一手拿着剪刀问在座的孩子们。小朋友们迷茫地摇摇头,眼睛却牢牢盯住老师手里的剪刀和纸片,期待着“魔法”出现。
在听完老师的一步步解析后,孩子们也按照刚才学习的步骤和方法,手拿剪刀,耐心地剪了起来,用丰富多彩的作品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一幅幅活灵活现的作品也是让在场的大人们看得自愧不如:我的中国梦、双燕报福、三鼠偷食……
活动结束后,苏林海老先生告诉记者,如果他教的100个孩子中,能有1个将剪纸当作自己的兴趣爱好坚持下去,他都觉得非常值得。
在海湾镇,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受到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各类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也正在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陆婷婷 徐乃懿)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