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居民 联合造幸福
——记柘林镇海韵居委巧用自治金的故事
摘要:事实上,海韵居民区,是一个典型的“联合国”社区。安徽、湖北、吉林、台湾等19个省市、地区共4000多名居民集中“栖息”在这儿,占总户数的五分之四。
冬至已过,清晨的柘林镇海韵居民区,已被银霜覆盖。
呼出一口气,暖一暖双手,60多岁的王龙官便一头扎进了“海韵馨苑一号花园”,和来自湖北、安徽、吉林等地的邻居民一起,为它的靓丽耕耘。很难想象,就在几个月前,这个占地约80个平方米的小花园,是荒地一片。
“自从居委会把自治金的使用权交给居民后,这也意味着,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在居民参与讨论会上提出的诉求符合民意,就能启用和美自治金,将其变为现实。”王龙官说,他,就是这个海韵馨苑一号花园的发起人。
居住在“联合国”社区
居民也盼过上好日子
事实上,海韵居民区,是一个典型的“联合国”社区。安徽、湖北、吉林、台湾等19个省市、地区共4000多名居民集中“栖息”在这儿,占总户数的五分之四。“居民各自都有各自的想法,本土的居民希望提升生活环境,外省市居民想找温暖、归属。”柘林镇海韵居委书记、主任沈玉琴坦言,“联合国”社区,众口难调,居民都怕自己的声音不被听见,也都盼过拥有更和谐的关系、更优美的环境、更便利的服务、更好的日子。
如何破冰?沈玉琴从“自治金如何使用”上找到了转机。“这两年,我们通过和美创建,拿到了一笔和美自治金。”沈玉琴说,“我们定期以居民参与讨论会的形式,邀请全社区的楼道居民代表来参加,共同讨论这笔钱用在哪些项目上,通过这样的方式,极大激发了‘各国’居民的积极性。”
“海韵馨苑一号花园”,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王龙官说,“我很早就有把荒地改成花园的想法了,主要很多都是外面过来的居民,我也不好做主。后来,在居民参与讨论会上一提,好多外地居民都感同身受,这事儿还真的成了。”
现在,“海韵馨苑一号花园”基本建成,虽然天冷,但只要有太阳,居民们就会到这里来遛娃、拍照,“大家都说这样一弄感觉好得不得了。”王龙官由衷感慨。
居民“围绕最大公约数”
两年“生成”41个民生项目
提议的居民尝到了“甜头”,“同住”的居民也看到了“成果”,让这项“自治行动”迅速在“联合国”社区里燃了起来。
从市区搬过来的周燕海,居住在高层,对自家老年人上下楼的情况相对比较了解。在一次居民参与讨论会上,他就提到了这样一个现象,“6层高的楼里没有电梯,家里老年人年纪大了,一上一下比较累,有什么办法缓解?”一个现象,激起数朵浪花。最后,居民们操着不同的口音,群里群策,定了“楼道转角座椅”的民生项目,即在高层中层安装了一把可折叠的椅子,还是“批”了1万多元自治经费。周燕海很动容,主动担当起了“安装员”,100多个楼道一个个跑。安装完成后,近600多60周岁以上老人受益。“我觉得我并不是新住户,因为我也能为这个社区做点事。”周燕海说,这把椅子按上后,“很多人看到我就说我做得好,渐渐地,我们好多居民就慢慢熟悉起来了,不再是以前,你管你的,我管我的了。”
而对于52岁的吉林人李金环来说,通过参与自治金的使用、推动民生项目的建设,解决了一桩长期压在她心头的烦心事。由于居民区里没有电瓶车停放点,所以过去一般都会推进楼道里。但李金环坦言,推进来,存在安全隐患,叨扰邻居,心里愧疚;不推进来,下雨被淋,还有可能被偷,心里不放心。“所以,我们提出了安装非机动车棚的建设,就是希望解决‘有车’‘无车’一族的困扰。”李金环说,“现在,我们的环境好了,人也和气了,不再因为楼道停车再发生冲突了,没有矛盾了。”
在这一桩桩民生项目的促成和落地中,“联合国”居民们的邻里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很多不同省市的居民通过参与同一个项目,成为了好朋友、好邻居、“好战友”。62岁的李影告诉记者,“我交到了很多朋友,有来自四川的、陕西、新疆的,也有台湾的,我们还说好了每天都一起去跳舞,现在住在这儿可高兴了。”
截至目前,居民区已经使用了66万元和美自治金,完成的41个自治项目中,24个是软件类项目,17个为硬件类项目。(孙 燕)
责任编辑:倪珺
(原标题:“联合国”居民 联合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