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泥制服、睡芦苇床,这些上海人36年从海里“抢出”77万亩农地……
摘要:奉贤区海湾镇原创话剧《沧海桑田》昨晚迎来首演。1000余名观众齐聚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共同感受半个多世纪的农垦人奋斗精神。
奉贤区海湾镇原创话剧《沧海桑田》昨晚迎来首演。1000余名观众齐聚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共同感受半个多世纪的农垦人奋斗精神。
该剧以海湾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围海造田历程为线索,以第一代农垦人石梦田和江慕海一辈子的三次较量为横截面,围绕若干核心事件分成了围海造田、海水袭田、引水治田、建厂侵田、气动丹田、抗洪保田、芦花返田七幕,展现了一代代农垦人在这片土地上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并以他们的爱恨交织、血泪交融的生命体验为血肉,构建了一部诠释海湾“农垦精神”的史诗剧。
20世纪50年代后期,“向荒滩要粮,向盐碱地要粮”成为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共识和决策。从1954年,第一支农垦大军来到奉贤海湾地区农垦造田算起,截至1990年底,上海市共组织规模不等的农垦62次,围筑大堤252.8公里,总土方量3300万立方米,共投资1.5亿元,参加农垦的民工和职工有37.98万人(次),共围得土地77.83万亩,其中奉贤境内11.29万亩,几乎全部处于海湾境内。
由于当时客观条件和技术装备的原因,农垦大军经历的环境之恶劣,劳动之繁重,生活之清苦,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农垦战士们吃的是“杂粮饭”,喝的是“咸混水”,住的是“滚地龙”,睡的是“芦苇床”,走的是“芦桩路”,穿的是“泥制服”。
在这片土地上,农垦战士不仅种麦子、水稻、玉米,还种棉花、油菜、蔬菜,养猪、养奶牛、养家禽,各业发展红红火火,产量连年攀升。特别是1978年实行场长负责制之后,当年上海农垦棉花全面丰收,总产量达到130119担,为历年最高年份,其中海湾星火农场、燎原农场亩产皮棉在200斤以上。
农垦大军不仅创造了物质的财富,同时也打造出以艰苦奋斗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为主要内涵的农垦文化。无论是50年代的农垦战士,还是60-70年代的知识青年,抱着“党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最高原则,不计得失、不考虑个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奉贤滨海参加农场里日复一日繁重的农垦生产,书写了光辉岁月里无数动人的篇章。
著名漫画家、“三毛之父”张乐平1960年到农垦工地慰问,回到上海不久就创作了一幅以农垦为主题的漫画长卷。这幅现陈列在上海奉贤海湾森林公园的上海农垦博物馆的画作,以精到的笔触,传神的描摹,生动地反映了当年波澜壮阔的农垦壮举。
据介绍,该话剧还将于10月在奉贤区各街镇进行巡演,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可歌可泣的海湾农垦史诗。(杜晨薇)
责任编辑:倪珺
(原标题:穿泥制服、睡芦苇床,这些上海人36年从海里“抢出”77万亩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