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贤做实“家门口”的康复服务
摘要:上海市奉贤区残联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关注“沉默的少数”,以打造“家门口”的康复服务为抓手,建设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三级网络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鲍筱兰上海报道 上海市奉贤区残联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关注“沉默的少数”,以打造“家门口”的康复服务为抓手,建设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三级网络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
纾解“康复难”,打通康复“最后一公里”。为解决老百姓“最基础、最基层、最基本”的康复问题,奉贤区在全区“全覆盖”布点,已建成42个村(居)基层康复服务站,向有需求的群众开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治疗师定期到康复站指导,每个康复站与村卫生室相邻。开展康复指导、生活能力训练、辅具适配、残疾预防宣传等。截止目前,42家康复站已累计服务101528人次,有效提高和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康复“精准化”,满足专业服务“刚需”。康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偏瘫、截瘫、脊髓损伤者、神经损伤、骨折等疾病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的村(居)民。通过专业医生评估,合理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通过器械训练,结合中医针灸、八段锦功法、穴位按摩等辅助手段,帮助其提高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了两年的朱阿姨,从原本一刻也离不开轮椅,到可以扶着助行器缓慢行走约100米的距离,创造了奇迹。
用情“心呵护”,贴近群众“急难愁盼”。因疫情原因,康复服务站暂停开放,患者们是否坚持复健、状态是否良好等问题成为了大家心中放不下的牵挂。特殊时期,各康复站主动跨前一步,通过电话随访和医生上门指导,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帮助和指导其进行居家康复训练。康复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除了时间和精力外,还需要较大的经济支出,特别是因病致贫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目前站点提供的康复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打造“升级版”,构建康复服务“新体系”。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对康复服务“更可及、更专业、更系统”的需求,奉贤区残联深化“X+残联人工作”理念,主动链接区卫生健康资源,在区中医院新建1家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中心,在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分中心,把残疾人康复服务纳入社区卫生公共服务体系,累计为患者提供7569人次的康复服务。2022年,联合区卫健委持续推进区政府实事项目—新建4家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分中心,形成较为完善的奉贤区“1+7+42”三级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网络体系,构建起预防、保健、康复、教育为一体的康复平台,全面推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