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米袋子”到“钱袋子”,看看奉贤区柘林镇如何打造本地大米品牌
摘要:培育提升农业品牌,是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必然的选择。奉贤区柘林镇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将乡村特色稻米产业列入培育目标,通过打造“优质、生态、绿色”的稻米品牌,进一步加快稻米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鲍筱兰 培育提升农业品牌,是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必然的选择。奉贤区柘林镇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将乡村特色稻米产业列入培育目标,通过打造“优质、生态、绿色”的稻米品牌,进一步加快稻米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在柘林镇法华村的900亩试验稻田内,村合作社的农机手正驾驶收割机收割成熟的水稻。随着收割机的不断作业,金色的稻粒哗哗地流淌出来,犹如一道金色的瀑布。这批稻谷将被运送至法华村专业粮食储存仓内,经过烘干、脱壳、包装后,冠以“吴米”品牌统一推向市场销售。
今年,法华村在区、镇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统筹村内稻田资源,积极推进“吴米”品牌化创建。首批“吴米”选定了“美谷2号”、“沪软1212”、“沪早粳193”、“松早香1号”这四种荣获嘉奖的优质水稻品种进行试种。同时,村合作社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提质改造工程,水稻种植由重“量”向重“质”转变,首批“吴米”一经上市,就受到了市场的青睐。
法华村副主任杨群兴:“对于大米产品而言,‘好吃’就是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我们严把品种、肥料、加工多个关键控制点,确保每一粒大米都能吃出本地大米原原本本的好味道。目前,有不少已经品尝过‘吴米’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已准备向我们复购了。”
法华村一直以来都是柘林镇传统的“粮仓”,但农户种粮收益低、稻米优质不优价、产销分散等问题,长期制约着稻米产业的发展。同时,法华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也存在因缺乏特色产业而发展受阻的困惑。为此,法华村经过反复论证,决定结合村情实际,采取“品牌+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谋划法华稻米产业发展蓝图,走出一条以“吴米”品牌化的稻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吴”是我国长三角地区文化的统称。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稻作农业最早开始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即吴地。太湖流域稻产区也以“苏湖熟,天下足”而闻名于世。法华村将大米品牌名称定为“吴米”,自是取其“历史悠久、高产质优”之意。目前,“吴米”依托村集体合作社运营管理,不仅大米品质提高,销售渠道也得到保障,较之往年农户分散种植单纯售卖稻谷,每亩产值大约可增加800—1000元,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资产。
法华村党总支副书记汤文强:“今年,‘吴米’大米好评如潮,为我们提振了信心,更加坚定走‘大米’品牌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2024年,我们将扩大种植面积至2700亩,增加优良品种覆盖率至80%,并尝试拓展线上售粮新渠道,推行订单种植方式,不断提升’吴米’品牌影响力,让“吴米”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好米,做到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又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无独有偶,与法华村相邻的迎龙村今年也正在尝试打造“迎龙”大米,走大米品牌化的乡村振兴之路。与法华村不同的是,作为已颇具名气的网红旅游村,迎龙村想要通过“迎龙”品牌大米的打造,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购物的品类,满足前来旅游休闲的市民购买本地特色农产品的需求,让品牌农业成为持续推动三产融合,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的有效途径。
迎龙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李天舒:“我们希望以秀美农村稻田景观和特色品牌大米产品为载体,加速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释放乡村振兴新动能,让更多村民享受迎龙大米品牌效应带来的红利,让乡村旅游既有‘风景’又有‘钱景’。”
无论是法华村还是迎龙村,虽然打造品牌稻米的出发点不同,但两者殊途同归,都是通过特色品牌农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引领村民增收致富的创新尝试。今后,柘林镇也将不断推动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相关农业产业,加快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引导端牢端好群众“手中的饭碗”,有力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守护粮食安全底线,奋力探索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柘林特色“稻”路。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