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美好社区”齐参与,“先锋行动”进行时
摘要:奉贤区以上海市委统筹推进超大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旗舰式平台——“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为牵引,充分发挥华东理工大学赋能团队的专业优势,全面提高城乡社区治理效能,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编者按:上海市奉贤区地处上海南部,是五大新城之一,也是临港新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奉贤区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大量的产业、人口在这里集聚,多样化的社区形态并存,对城乡基层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奉贤区以上海市委统筹推进超大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旗舰式平台——“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为牵引,充分发挥华东理工大学赋能团队的专业优势,全面提高城乡社区治理效能,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本文选取了2023年奉贤区“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12个项目点位中的4个城乡社区进行报道,梳理它们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主要做法和创新经验,以期为探索超大城市郊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提供有益借鉴。
柘林镇迎龙村:“三园”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迎龙村位于奉贤区柘林镇西部,是典型的农村社区。村域面积4.9平方公里,有12个村民小组、878户,户籍人口2710人。全村耕地面积4210亩,以发展水稻、果蔬、水产养殖等农业产业为主。为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2018年,迎龙村在全市首创培育和成立村级内生性社会组织迎龙村公益服务社,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成为上海基层治理的典型案例。目前,迎龙村以“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为契机,以“三园”建设为抓手,以华东理工大学赋能团队为依托,高位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硬件+软件”推进乡村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底色。迎龙村对标上海市“美丽家园”工程要求,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垃圾分类工作,并实施积分制管理,巩固和拓展人居环境建设成果。同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腾笼换鸟,做好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减量化工作,将最优的生态、最美的风景留给村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建以党员、村民代表、社区骨干为主体的自治队伍,全方位参与农村公共事务,激活乡村建设内生动力。
“特色+文旅”助力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迎龙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对接“绿色田园”工程,发展乡村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吸引8家从事文化体验、休闲旅游、餐饮服务、精品民宿的企业入驻,实现错位竞争、抱团发展。今年3月,成功获评上海市第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先后承办特奥会女子融合足球赛、端午龙舟赛、咖啡节、“520在柘里”等特色活动。坚持共享发展,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村域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拓展村民“家门口”就业增收渠道,14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和谐共生的村企关系得以形成。
“自治+共治”提升乡村治理。积极回应村民需求,为村民提供精细化服务,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基本要求。迎龙村以“幸福乐园”工程为引导,充分发挥公益服务社的自治功能,培育和发展“红管家”特色品牌,形成党员志愿者带队的“1+5”日常维修队伍,24小时入户提供家电维修、物资配送等特色服务。今年已累计处理1000余起业务申请,群众满意率达100%。此外,迎龙村还有效整合区域化党建单位、结对帮扶单位、驻村企业等资源,汇集共治力量,共同解决乡村治理中的难点问题,真正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海湾旅游区海棠社区:感受“有声、有色、有味、有道”的海棠故事
海湾旅游区海棠社区成立于2017年11月,由6个居民小区组成,入住户数1847户,4100人。居民来自全国各地,人员构成复杂、利益需求多元,属于典型的融合型社区。在推进“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中,海棠社区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文化赋能、校社联动、融合共享,打造“微阵地”、激活“微空间”、引领“微联动”、深化“微治理”、做实“微服务”、托起“微幸福”,把好事实事办到居民心坎上,培育和形成“向上向美、崇德向善”的海棠文化,让越来越多的居民从“有声、有色、有味、有道”的海棠故事中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有声: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为营造守望相助的社区文化,海棠社区以“赋能、集善、崇德、聚力”为主题,持续发挥“海棠社”新贤联谊会在协调邻里关系、收集社情民意、文明教化、慈善公益、文化传播和居务监督等方面的作用。通过举办“海棠社”新贤联谊会植廿工坊、“非遗”文化工坊揭牌仪式、社区桥牌运动公益讲座、“好邻·好灵”爱心钩织班等活动,拉进居民与社区的距离,让居民在深度互动中感受社区温度。
有色:建造社区微花园,搭建议事新平台。海棠社区通过居民“认领、认种、认养”的方式,打造了300平方米的开放式社区共享微花园。在这里,居民不仅可以一起赏景、喝茶、乘凉,还可以开展议事协商,把问题解决在“家门口”。此外,海棠社区充分发挥微公园的劳动教育功能,丰富社区儿童的暑期生活,通过开展植物认知、微景观创意DIY、彩绘体验等活动,增加孩子对自然知识的认识。
有味:挖掘民俗资源,发展社区产业。海棠糕是海棠社区的重要饮食文化遗产,集美味与文化于一身。海棠社区充分挖掘海棠糕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通过引入华东理工大学赋能团队,对海棠糕的制作工艺和流程进行升级再造,将其制作成海棠社区特有的伴手礼,发展和形成社区产业。一方面,通过海棠糕展现海棠社区的历史文化,提高社会知名度;另一方面,让海棠糕成为吸纳社区低龄老年人就业的重要产业。
有道:弘扬孝贤文化,树立文明新风。社区治理既需要塑形,又需要铸魂。海棠社区通过公益集市和义卖、义诊、义捐等方式,建立全区首个社区孝贤文化慈善基金,定向用于海棠社区孝贤文化传播、海棠社区孝贤文化阵地建设和海棠社区困难家庭、独居老年人关爱帮扶。同时,以萱草花为媒,走进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家萱草种质资源库,让居民在沉浸式体验校园文化的同时,凝练“小孝尊老、中孝敬业、大孝报国”的新时代孝贤文化精神,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青村镇青村社区:街居共治 点亮“青溪上河图”
青村镇青村社区地处青溪老街中心区域,由青溪老街、集资房、宅基房、商业街四部分组成,医院、菜场、学校、政府齐聚于此。区域面积0.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22人,户籍人口987人,党员77人,商铺300多家。针对地域特殊性和社区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青村社区形成“镇区、社区、街区、景区”的“四区”联动机制,以职能部门给予必要政策、资源支持,华东理工大学赋能团队摸情况、找问题、出对策为基本工作思路,通过党建联盟助力打造主题弄堂,办好为民暖心事,点亮“青溪上河图”。
上下同向,构建同心同德格局。青村社区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完善组织架构。在“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工作之初成立工作小组,由镇党委副书记担任第一责任人,统筹各职能部门力量推进社区治理。综合考虑社区各个弄堂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区域特色、工作特色的弄堂进行点位打造,探索创建经验,形成示范效果。为催化建设成果,一方面,积极落实区“和美楼组”“和美宅基”“两个和美”创建工作,将“和美自治金”作为社区建设的“第一桶金”;另一方面,贯彻落实基层减负增能等利好政策,让基层党组织轻装上阵。
专业赋能,注入守正创新力量。邀请华东理工大学赋能团队到社区实地调研,了解社区概况,考察主题里弄建设情况,并提供建设思路,形成居住里弄、红色党建、退役军人等有机融入老街文化、提升居民文化自信的建设方案。同时明确社区居住空间、商业空间、旅游空间、行政空间的融合,“义昌弄”资源挖掘、党建+自治等方面的共建发展方向。为探索艺术老街建设,与华东理工大学赋能团队召开项目建设论证会,明确“义昌弄”打造合作方案及时间节点,将学校设计系学生的项目化课题运用到实践中,将居民的生活空间改造得更具青溪特色。党员志愿者带领赋能团队的学生体验青溪非遗剪纸、观摩特色手作纸浆画,让赋能团队了解本土文化,激发创作思路。针对赋能团队对“义昌弄”提出的主题设计方案,青村社区以赛促建,吸引大学生参与,开展设计作品联合评比大赛。评比注重设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努力为居民打造一个邻里交流、艺术文化、旅居共享的多元公共空间。
谋今思远,积累社区治理经验。青村社区以“和美自治金”为依托,激发居民自我管理意识,创立“和美邻里社”。以庭院为载体,开展活动承接,完善专题团建、非遗体验、手工作坊、露天影院、商务会客等功能布局,催生庭院经济,为社区治理注入“源头活水”。同时,坚持党建引领,以青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借助“主题党日”等活动,倾听群众呼声、深化自治意识,提升党建引领力。以党群共建共治共享为主基调,开展“和美·好邻”项目,建设“好邻好灵议事廊”,打造“义昌弄”等特色里弄,提升凝聚力,激发自治热情。成立“商”谈议事组,制定发放“商铺美丽约定”,保障治理实效化。组建“吾家老街”文旅志愿队、“啄木鸟”巡查志愿队,促进居民参与。
在后续工作中,青村社区将充分吸收“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中的好做法,在深入调研、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里弄的地理、经济、人文优势,构建个性化发展思路,走出一条既有先进自治经验可沿袭,又有独特发展魅力可出新的自治路径。
金汇镇旺苑社区:精细服务 推动居民从“流入”变“融入”
金汇镇旺苑社区成立于2015年,区域内有南行旺苑、南行达苑2个动迁小区,占地总面积39.9万平方米,安置房总建筑面积28.7万平方米,有常住人口6257人,流动人口4941人。小区居民主要为动迁村民和来沪人员,帮助居民适应社区生活、融入社区环境、参与社区治理是旺苑社区治理的重点。近年来,旺苑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治理、因地制宜,依托“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聚焦居民需求,推动居民从“流入”变“融入”、从“你我”变“我们”。
坚持党建引领,活动多元“荟”民心。为充分激发外来人口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社区认同感,旺苑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辖区商铺经营者、全职妈妈、优秀青年志愿者等来沪人员成立“治”趣相投自治队伍,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推动来沪人员进一步融入社区,让他们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同时,积极开展“家园”“课堂”“专题”“同心”“大整治”五大系列活动,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社区一家亲”的良好氛围。
集合条块联动,资源共享“汇”民意。为进一步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百米”,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旺苑社区建立安心驿站、“微心愿”征集等互动平台,收集、协助解决困扰居民的实际问题,补足社区治理短板。今年已累计整理居民意见建议20多条,均通过整合政府各职能部门力量协同解决。借助“安心站”综合服务大厅轮值服务岗、“幸福集市”政策宣传及便民服务活动载体,推动服务下沉,让平安办、司法所、社区办、市场所等职能部门有机融入社区,第一时间解决好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提高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强化硬件支撑,贤城贤治“惠”民生。聚焦路面破损影响安全美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社区治理“硬问题”,推动多项民生实事工程落地。建强社区治理数字化平台,在社区监控全部接入镇城运平台的基础上,增设智能巡游系统,定期使用智能巡航无人机对社区治安、环境卫生等问题开展巡逻监控,消除安全隐患。联合物业与镇相关职能部门推动非机动车地下停车库环氧地坪改造工程,增加共享充电桩设施,规范社区停车,切实改善社区人居环境。
强化服务意识,安心驿站“绘”民情。聚焦家门口的温馨服务,社区加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建设和综合型服务平台建设,设置开放式服务工位,打造全方位社区服务体系,实现与居民“零距离”互动沟通。通过镇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法律顾问、社区“双报到”党员志愿者等人员入驻轮值,合力打造集政务服务、政策宣讲、党员服务、民意征集、纠纷调解、法律咨询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优化一站式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引入第三方资源,联合区域化党建单位、高校、结对单位等,为服务“加码”。
搭建沟通桥梁,智库平台“聚”民智。以帐篷夜谈形式组织自治队伍共话社区治理,由来沪居民骨干自行组织畅谈,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围绕楼道堆物、高空抛物等社区治理难题进行头脑风暴,群策群力,推动社区居民由“被动管”向“主动融”转变,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此外,依托产学研基地导学活动,引入华东理工大学赋能团队与社区居民共同研讨社区治理,积极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
评论
赋能者说
马流辉
基层治理工作量大面广,事无巨细,很多时候基层干部因缺乏有效抓手,让基层治理成效打了折扣。“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的实施,破解了基层治理无抓手的现实困境。作为华东理工大学赋能上海市奉贤区“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项目的成员,笔者对奉贤的城乡社区治理有以下三方面感受。
首先,充分激发自治,在“活力”上做文章。秩序与活力是社区治理的基本追求,而社区要有活力,必须撬动居民的自治力。奉贤区通过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如迎龙村的公益服务社成立志愿服务队伍,青村社区的“啄木鸟”巡查志愿队,实现社区层面的组织再造,让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有效激发了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让整个社区进入充满活力的状态。
其次,多方整合资源,在“联动”上下功夫。社区治理需要大量的资源,但仅靠社区内生性资源显然无法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为此,奉贤区启动区域化党建机制,以村居基层党组织为基础,建立各种党建联盟,积极调动各方资源,为社区治理储能蓄力。如海棠社区的“海棠社”新贤联谊会,旺苑社区的“治”趣相投自治队伍,都是城乡社区联动其他治理主体后形成的重要治理资源。
最后,营造公共空间,在“协商”上巧用力。城乡社区的协商民主是基层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重要方式。但随着居住空间的个体化,协商民主的实现需要公共空间的支撑。奉贤区通过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和生活驿站的空间布局,为居民的议事协商提供场地保障,让这些阵地和空间成为社情民意的收集箱,各种“金点子”“好办法”层出不穷,成为社区治理的“金钥匙”。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社会学博士)
责任编辑:倪珺
(原标题:上海市奉贤区:“美好社区”齐参与,“先锋行动”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