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

  • 点击搜索
首页 奉贤新闻 正文

奉贤庄行镇:一边注重老街活化,一边注重百姓需求!让原住民离宅不离街

2024-02-06 13:59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城市更新,既是发展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不止步于“新”,更关注“心”,在高质量推进庄行老街改造提升的同时,将居民需求放在核心位置,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这是庄行镇给出的答案。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陆思婕 记者鲍筱兰 一条老街,承载着一座城的文化记忆,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庄行老街文化古韵传承至今已有1600年,其所在的南桥塘历史文化风貌区被列入上海市44片风貌区之一。但昔日的繁华古镇逐渐沦为“城中村”,更新改造势在必行。城市更新,既是发展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不止步于“新”,更关注“心”,在高质量推进庄行老街改造提升的同时,将居民需求放在核心位置,不断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这是庄行镇给出的答案。

“通过修缮老建筑和现代再创作,新老结合、共荣共生,重塑风貌、提高品质,集聚更多人气。”庄行老街“新”在哪里?庄行镇老街整治改造提升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老街回租组组长姚建中介绍道。结合高质量发展需求,新的理念被注入了更新改造工作。庄行镇以南桥塘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庄行老街为核心,创新探索“留、改、拆、建、美”并举方式,开展历史风貌保护区“城中村”改造,尽可能留存城市文脉的同时,全面带动庄行古镇2平方公里整体有机更新。“针对古镇停车难的问题,我们计划建立三个停车场,目前已建成的两个停车场共计可容纳600辆车。同时,东街燃气管网也接通了,我们还同步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河道整治工程、庄行暴动烈士纪念广场改造提升项目等一系列工作。”

“未来的老街,未来的古镇,要焕发它的生命力,必须吸引年轻人!”未来的老街怎么“活”起来?庄行镇党委书记陶清告诉记者,通过充分激活古镇的水岸经济,并利用古镇特色文化要素,打造“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集镇文化、戏曲文化、中医文化、诗画文化”等六大文化的荟萃之地,让庄行因水而活、因水而美、因水而富。“未来,庄行古镇将既有明清建筑风貌,又体现海派文化,还富有现代文化气息。”因地制宜打造“公园街区”“海派时尚街区”“明清风貌街区”三大街区,“既让年轻人喜欢,又留得住乡愁,同时还是古今共融、文脉传承的新时代新样式的庄行古镇、庄行街区!”

老街,承载着无数人的美好回忆与无限情感。在“新”的过程中,怎样修旧如旧,保护好古建筑、老宅子,保存好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改造过程中,庄行镇尊重老街现有格局,逐步开展老街四古一庙的修缮工作,全力复原庄行老街“三街四水五古八园十一弄十五桥”的面貌。“何六其宅、西刁氏宅、李家宅、李雪亭宅这四栋历史保护建筑现在正在做设计方案,”姚建中组长表示,前期已完成房屋结构和安全质量检测工作,将作为后续改造修缮设计的依据。

老街活化不仅关乎“新”,更关注“心”。庄行老街的更新改造,更好呈现城市面貌的同时,更多研究原住民的生活,以求更好服务老百姓。走进位于西街的“雨巷里”微型养老服务站,曾经住在东街的几位高龄老人正欢聚一堂,有说有笑一起看着电视。“搬来这里以后非常热闹,我很满意!原先住的老宅缩在里面,我一个人住着冷清,也没有电视机。”87岁的庄行东街原住民谢阿婆告诉记者,搬家过程也非常顺利,工作人员主动安排了电动车,帮大家把需要的物件都顺利搬到了新住处。“雨巷里”还配备了两名护理员,也都是东街原住民,让谢阿婆倍感亲切,“打扫得也很干净,我们住着很称心!”76岁的原住民沈老伯在老宅拆迁后,同老伴一起搬进了“雨巷里”,“邻里住在一起,比原先更热闹了!吃饭也方便,觉得这里很好。”在推进老街活化过程中,如何解开老人们故土难离的情结?庄行镇用“离宅不离街”向老百姓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让老人老有所养,也解决了家属的后顾之忧。

记者从整治改造指挥部了解到,“雨巷里”微型养老服务站一期的打造仅用了3个多月,目前已入住10户,二期整改打造工程预计5月完工,届时将近20户可入住。在二期改造期间,功能设施方面,考虑到老人爬楼难的问题,特地加装了电梯,此外,还加配了棋牌室、谈心室、电视室、健身室等。下一步,服务站将陆续配备医养结合、就餐服务等,不断优化服务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我们对庄行古镇的改造,纳入了市委市政府2024年10个城中村的改造项目,借助市、区两级及社会各界资源,我们集全镇力量,预计花5到6年时间,全面推进庄行古镇伟大复兴!”庄行镇党委书记陶清表示,希望以此为契机,实现镇域发展与城中村改造互相赋能、有机衔接的态势,推动产业发展、环境改善,让居民共享“城中村”改造果实,努力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景”变为生动喜人的“幸福实景”。

责任编辑:倪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