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奉贤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开幕
摘要:6月8日,以“传承中华文化 赓续历史文脉”为主题的2024年奉贤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贤美与共·文明有我”非遗传承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在言子书院拉开帷幕。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倪珺 6月8日,以“传承中华文化 赓续历史文脉”为主题的2024年奉贤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贤美与共·文明有我”非遗传承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在言子书院拉开帷幕。现场,既有原汁原味的非遗技艺沉浸式体验,也有近年来奉贤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展示,为市民奉上了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视听盛宴。
活动以舞蹈《入画江南》开篇,一曲江南民歌《阿婆茶》唤起了观众久远的乡音乡情,二胡与古筝《弹乐》展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江南孙氏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活动还精心设计了一个特殊环节,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人共同登台为大家展示了精心创作的国庆献礼作品,以一颗颗拳拳匠心祝福新中国75周年华诞。
现场还启动了“非遗公开课”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通过非遗知识普及、沉浸体验、人才培育、传承推广,让非遗文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打开方式,走进社区、农村、校园、园区、商圈,走到市民身边,深度融入市民生活,擦亮文明之城幸福底色。除主会场展示活动外,“寻味江南 非遗美购”2024贤城文旅国风市集等沉浸式体验项目集聚了满满的人气,非遗传承人化身“非遗好物”推荐官,为众多非遗作品和文创衍生品代言,“逛吃逛吃”“买买买”,现场浓厚的互动体验既让市民切身感受到奉贤非遗带来的惊喜,也成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文明之城、奉贤有礼”品牌的一次创新实践。在沉浸式体验区,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和“揭秘”技艺流程,让现场观众大开眼界、大呼过瘾;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也在活动现场得到活化呈现,从精神溯源、技艺分解到历史文脉,一场“穿越秀”沉浸体验迎来了众多“非遗粉”的围观和追捧。“非遗公开课”现场,青少年成为“主流”,吴侬软语袅袅的奉贤山歌剧课堂里,让大家看到了非遗传承的薪火兴旺。“老中青”三代同堂,亲子同行参与非遗DIY,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琳琅满目,奉贤非遗再一次“圈粉”无数。
据悉,除了当天的主会场活动外,结合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一批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50多场精彩活动也在全区各街镇、海湾旅游区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以赛龙舟、端午民俗集市、戏曲文艺演出等形式给市民带来更多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的文化盛宴,大家在家门口尽享非遗大餐;在奉贤新城、在老街古镇,各类“端午游园会”人头攒动,香囊制作、竹编、描金彩绘、传统香药、青团制作、皮影戏等受到市民热捧,“过文化节、过文明节、过健康节”成为潮流。把文化温度转为创新热度,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各类奉贤非遗元素文创产品在商圈、古镇、市集上大放异彩,滚灯元素胸针、剪纸书签、榫卯苹果、刺绣伴手礼、充满老上海味道的珍珠霜……非遗正成为奉贤人的一种生活时尚和审美追求。
奉贤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傅俊成表示,经过多年深耕培育,“非遗在社区”已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我们正努力探索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在现代消费环境下积极探索“非遗+”文旅新业态,化非遗软实力为发展驱动力。
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依法加大保护力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坚强支撑。近年来,奉贤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持续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加大非遗传承保护宣传,形成了由2个国家级项目、18个市级项目、43个区级项目组成的奉贤非遗矩阵,成为“贤美文化”的亮丽名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奉贤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戴明华表示,奉贤区将继续推出各类群众可观、可赏、可体验的传统文化类文明实践活动,同时积极引导广大奉贤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在实践中体验和传承文化自信、为“奉贤美、奉贤强”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力量、丰润道德滋养、注入人文内涵。在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讲好奉贤故事、传播奉贤声音、展示奉贤精彩。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奉贤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奉贤区委宣传部、奉贤区文明办、奉贤区文化和旅游局、奉贤区教育局联合主办,旨在通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让非遗融入市民生活,积极践行“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在非遗体验和学习中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育滋养文明新风,厚植文化新气象。
责任编辑:缪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