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军旅荣光 来看上海柘林军人家庭接力报国的故事
摘要:从战争时期的硝烟弥漫到和平年代的强军征程,在柘林这片热土上,许多军人家庭都用代际接力的方式延续着“忠勇传家”的红色基因。
中国发展网讯 从战争时期的硝烟弥漫到和平年代的强军征程,在上海奉贤柘林这片热土上,许多军人家庭都用代际接力的方式延续着“忠勇传家”的红色基因。当光荣之家的牌匾在门楣上闪耀,人们看到的不只是荣誉的延续,更是家国情怀的传承。今天,让我们走进四户军人家庭,一同感受那份代代相传的军旅荣光。
大军解放奉贤的导引者——华亭村何天放父子的军旅传承
1916年,何天放出生于上海奉贤区柘林镇华亭村东海2组的一户普通农家,两亩地、一间屋,他干活勤快,从小就是家里的顶梁柱。1945年,解放战争开始了,父母对何天放说:“你走吧,跟党走,好好干,别惦记家里了。”何天放听了,于是在本地参与革命,后随浦东人民解放总队和大团起义部队南下浙东,参加浙东四明山地区的敌后武装斗争。1948年8月,随部队返回浦东,主要在亭林一带进行战斗。1949年5月13日,与解放大军胜利会师,何天放熟悉地形,并由他担任向导,引导大军从亭林东进解放奉贤南桥。任务完成后,他随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奉贤县总队,至1956年3月复原回乡。
在何天放回乡的同一年,他的儿子何国文出生了。何天放说自己一辈子没读过几天书,儿子却赶上国家改天换地的大事儿,于是把“国”字放在前头,提醒自己和孩子“先有国,后有家”;又把“文”字放在后头,盼着儿子多读点书、多长点本事,好把国家的事办得更周全。两字合在一起,一个最朴实的名字和愿望。1976年冬天,露天电影《地道战》散场,何国文跟着人群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心里冒出“我要去当兵,像电影里那样扛枪保卫国家”的念头。回家一说,父亲很开心。1977年1月,何国文怀着满腔热血投身军营,于江苏灌南县原三十四师炮团修理所担任战士。服役期间,何国文凭借出色表现荣获个人嘉奖,用行动诠释军人担当。1980年1月退伍后,他扎根柘林乡镇企业,在新的岗位发光发热,还曾坚持9年为陕西儿童捐资助学。何家两代人传承着“守国”与“守家”的信念,擦亮了忠诚与奉献的军人底色。
从同地服役到送子从军——三桥村李建平一家的军旅接力
李建平,奉贤柘林三桥村人,出生于1973年10月,1991年12月入伍,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在广西原86415部队、原空二师、原39067部队、原94754部队和空军94869部队服役,在12年的部队生涯中荣获嘉奖3次、三等功1次,2004年6月转业,就职于奉贤区机关事务管理局车管科。
周兰,奉贤柘林三桥村人,出生于1978年8月,1996年12月入伍,199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南宁原39067部队服役,在三年的服役期间里荣获嘉奖1次,1999年12月退役,现担任奉贤区南桥镇贝港第四社区居民委员会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兵支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延续军人作风切实为小区居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成为社区治理标杆。
2004年3月,两人的儿子李嘉贤出生了。从小听着父母经历长大的他,对军旅生活充满向往。2023年,奉贤区柘林镇政府的入伍宣传进一步坚定了他参军报国的决心,在得到了父母一致的支持后,他毅然决定保留学籍投身军营,在浙江宁波94660部队服役。服役期间,他表现优异,两次获得“优秀学兵”。展望未来,即将退役的李嘉贤表示:“父母教会我责任与担当,部队锤炼了我的血性与品格。退役后,我将继续发扬军人作风,为家乡的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导弹基地到文艺舞台——新塘村杨仁光父子接力从军
杨仁光,奉贤柘林新塘村人,出生于1963年5月,1982年11月入伍,告别家乡那年杨仁光19岁。在南京军区原83223部队服役,1987年2月退伍,入伍期间受多次嘉奖。退伍之后,这位老兵热心公益,主动带上儿子积极投身村里的志愿服务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
儿子杨奕迅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报国志,更将热爱的文艺特长带进了军营。2024年3月,带着父亲的嘱托,杨奕迅踏上北上的列车如愿入伍,服役于北部战区96755部队。在部队,他多才多艺崭露头角,担任舞台剧《冲锋号》主演,反复练习动作,膝盖淤青从不喊疼,用表演诠释军人血性;参与创作政工文艺绘画作品《我们的故事》,他走访全连战友,以画笔记录军营训练生活,将儿时的艺术爱好转化为服务战友的才能。传承着父亲当年坚守炮位的那股劲头,杨奕迅在政工文艺战线上默默耕耘,以实际行动延续着杨家的军旅传承。
三次报名参军终圆梦——法华村潘平父子的从军约定
潘平,奉贤区柘林镇法华村人,1998年12月入伍。带着家乡柘林的期望踏入军营,潘平在新兵下连队时以全优成绩获得新兵连队嘉奖。“当兵就要当标杆!”这是潘平在退伍时写在日记本扉页的话。如今他在上海名才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工作,将军队标准带入企业管理,坚持“军事化”办公规范,多次获评优秀。
潘平的儿子蔡超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立志参军,父子间约定:“要做就做最好的兵。”带着这份信念,蔡超连续三次报名应征。两次因体检未达标遗憾落选,但父母的支持是他毫不气馁的底气,潘平为儿子开设“特训课程”,每日体能训练、周末特训;母亲定制营养餐谱,陪儿子矫正训练计划。终于在2025年3月,蔡超如愿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续写父亲的军旅篇章。当入伍通知书送达时,潘平将珍藏的《新兵指南》交给儿子,扉页新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入伍后,蔡超的成长让父亲欣慰,他把儿子叠的“豆腐块”照片设成屏保,对家里人说:“现在他是我的班长了。”
在奉贤区柘林镇这样的军旅传承不是个例,近三年已有11名军人子女接过父辈传承,用青春浇筑钢铁长城,用热血谱写军旅华章,让光荣之家的牌匾在岁月流淌中愈发闪亮。
责任编辑:倪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