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法治沃土,绘就现代乡村画卷
创新治理模式优化法律服务,奉贤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法治乡村建设之路
摘要:奉贤区以法治为犁,深耕乡村振兴沃土,将法治建设深度融入乡村发展脉络,在体制机制完善、执法规范提升、法治意识培育、治理模式创新及法律服务优化等方面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奉贤特色的法治乡村建设之路。
中国发展网讯 奚蓉华 鲍筱兰报道 法治是乡村善治的根本。如何在法治轨道上全面激活乡村治理效能?奉贤区以法治为犁,深耕乡村振兴沃土,将法治建设深度融入乡村发展脉络,在体制机制完善、执法规范提升、法治意识培育、治理模式创新及法律服务优化等方面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奉贤特色的法治乡村建设之路。
奉贤强化顶层设计,部署乡村法治宣传教育等“八大任务”,把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纳入《中共上海市奉贤区委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争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者、城乡融合发展排头兵的意见》。印发《奉贤区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实践活动实施方案》,集成公证、律师、法律援助等资源。压实责任链条,将法治乡村建设纳入“十四五”法治奉贤规划及年度依法治区要点,确保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全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制定重大执法决定审核目录及档案管理规范,推行轻微违法免罚清单。执法队伍能力持续提升,完成全员轮训并开展专项清理,近两年法律抽考及格率均达100%。创新设立9个基层法治观察点,聚焦宅基房租赁、镇级资产管理等议题开展专题观察,推动治理水平提升。
构建“谁执法谁普法”大格局,创新培育“法治带头人”706名、“法律明白人”3741户、“学法用法示范户”324户,相关经验获司法部肯定推广。厚植法治文化,举办法治文化节,打造85个“十分钟法治文化圈”,青溪法治公园等获评市级法治文化阵地。非遗清音、皮影戏演绎法治故事,让法治精神融入百姓生活。
依法修订村规民约,引导“两人”参与村级事务,涌现“公园管家”等自治力量。五四村规范宅基房租赁,六墩村“长凳夜话”协商流转带动户均年增收10万元。法治保障:建立三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库,9个村(社区)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杨王村924户亮家风家训,“敬贤、学贤、齐贤”蔚然成风。“邻·家”议事点让管理规定内化为文明新风。
打造区镇村三级全覆盖+“进社区、街区、园区”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设立68个重点服务点位,深化村居法律顾问“服务日”制度。坚持“枫桥经验”,健全多元解纷机制,“十四五”以来调处矛盾4.2万件。“三所一庭+”机制联动司法所、律所、派出所,化解纠纷7585件。社区矫正“牵手启航”等帮扶项目获评上海市平安建设十佳案例。
奉贤以法治为笔,在乡村振兴画卷上勾勒出秩序井然、活力焕发的现代乡村图景。
责任编辑:倪珺